《戏笔·杨万里》原文与赏析
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 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 只买清愁不买田。
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眼前景物中搜选创作题材,捕捉倏忽万变的美景和稍纵即逝的感受,逢人说笑,寻事开心,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杨万里“诚斋体”的创作风格。戏笔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选材极为细小,想象极为奇特,比喻极为巧妙。门前的野菊,阶上的苔藓,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是一些很难引人注目的细小事物。然而,诗人却以自己特有的情趣和敏感,把它们引入诗中,作为尽情吟咏的对象。吟咏中,诗人没有采取正面描绘、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把它们比喻为钱币,使之成为全诗构思的轴心和抒情的基点。把野菊和苔藓想象为铸成的铜钱,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出自万里之眼——一般人是怎么也想不到野菊和苔藓会与铜钱有什么相似之处的。然而,诗人的比喻一点也不牵强。一朵朵野菊,其状如铜钱,其色如黄金;一块块未曾连在一起的苔藓(“荒苔”),圆圆的,绿绿的,其形也似铜钱,其色更似铜绿。因此,诗人把野菊和苔藓各各比喻为铸成的铜钱,实在自然而巧妙!野菊和苔藓都是静物,不会转瞬逝去;然而,诗人这一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却是一刹那间的灵感,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现在,诗人把它捕捉到手了,从而赋予野菊、荒苔以奇妙的诗意,让读者深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于会心的赞许中产生出美妙的意趣。
钱,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在流通交换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野菊和苔藓既然是“钱”,那么,它对诗人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后两句以前两句的比喻为基础,便顺理成章地转入这一话题:“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支”,支借;“与”,给;“穷诗客”,指诗人自己。正由于诗人很“穷”,“借”钱也就成了合乎逻辑的事情;但是,这“钱”不是借自富商大贾,也不是借自亲朋好友,而是“天公”——即大自然慷慨解囊借予的。“天公支与穷诗客”,诗句幽默诙谐,在自嘲自讽中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赐予的这秋色山景的热爱和喜悦,又流露了诗人面对这一秋景所产生的怅惘和忧愁。结句“只买清愁不买田”,便抒发了这种感情。“买”字与“钱”字相呼应,使全诗自始自终经络贯通,一脉相承;“田”与“愁”对举,“只……”与“不……”反陈,把重点移落到“愁”上,从而道出了“野菊荒苔”作为比喻中的一种“钱”,对诗人所起的作用——它们给诗人换来的,只是忧愁和苦闷。杨万里是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赣州司户、吏部员外郎、秘书少监等职。他秉性刚直,遇事敢言,不怕得罪权贵,政治上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因此始终不得大用。晚年因反对权相韩侂胄,家居十五年不出,忧愤而卒。他的“清愁”,就是这种抱负难展、报国无门的“愁”;“愁”而辅之以“清”,表明长期闲居的忧愁中还包含着难耐的凄清和寂寞。结句虽然感情沉重,但语言仍很俏皮、幽默。诗人不说自己的清愁是看到野菊荒苔之后触景生情而产生,反而说是自己用野菊荒苔这种“钱”把它买来的,这就与上句的自嘲相合拍,把内心的忧思愁怀寓寄在自我调侃之中,使全诗的风格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杨万里晚年闲居期间,写了大量即景抒情的小诗,这些诗以其相似的特点,共同体现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戏笔只是其中之一。
-
我愈来愈爱我那被月光带走的青春了。我梦到自己掉进沼泽,却怎么也爬不出来,我被一大片月光笼罩,它的下面,有很多青蛙、蜻蜓、蝴蝶,我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获奖作品展播,内容包括古诗词比赛奖项,获奖感谢古诗词,体现“获奖感言”的古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译文: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比喻,
-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
-
典源出处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庄子 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
-
意映卿卿如晤 ①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 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 之不欲
-
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君恩未知报,进退奚为可。自非因谗逐,决去焉能果。前时永阳谪,谁与脱缰锁。山气无四时,幽花常婀娜。石泉咽然鸣,野艳笑而傞。宾欢正諠哗,翁醉已岌峨。我乐世所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1],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题解] 九月九日,即
-
【原题】:寄黄州赵驾庚辰入蜀舟次黄冈适赵倅奇夫檄行边不遇以诗寄之
-
细碎的时光火热的七月,年华清浅,没有人能握住永远。然而,随处可见的感动,让人受益匪浅。岁月,因为经历舒缓碾过的痕迹,而繁花似锦;心
-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