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高启》原文与赏析
高启
欲挽长条已不堪, 都门无复旧毵毵。
此时愁杀桓司马, 暮雨秋风满汉南。
此诗是诗人被召入都城南京做官时,因与当权者格格不入而愁闷不已,于是看到街头秋柳而生发年华流逝、壮志不酬的失意之感慨。
诗的第一、二两句,诗人看到京城秋天的柳树经过春夏两季,已经长高了,要想挽它的长长的枝条已经不可能了,原先柳条的那种细长柔软的样子也没有了。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描写秋柳长得粗大,以此来概括年华流逝,抒发壮志不酬的官场失意之情。
诗的第三、四两句借典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情。桓司马,即桓温(312—373),东晋明帝之婿,专权朝政,立简文帝,加大司马。北征苻健时路过金城,见青年时手植柳粗已十围,感叹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汉南”,汉水之南,指江陵(今属湖北)。桓温曾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大权。诗人明明是自己看到京城秋柳内心产生愁苦,却偏偏不说是自己如此,而是说暮雨秋风遍江陵的时候,要“愁杀桓司马”。诗人只不过是借古人的亡灵表明自己要“愁杀”:时光飞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元末乱世之时,诗人的愁思已经极重,他曾在闻笛中这样写道:“横吹才听泪已流。寒灯照雨宿江头。凭君莫作关山曲,乱世人人易得愁。”如今元亡明兴,诗人虽被召入京,但宏图难以施展,于是在暮雨秋风之时,看到秋柳,失意的愁苦也就油然而生。诗人运用典故,十分曲折地隐寓了自己的感情,写得很含蓄,欲吐还藏,耐人寻味。
-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渡口〔黄芦,芦苇,水边生长的植物。白(pín),水中浮草,浅水多年生植物。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
-
解放大西北是由第一野战军担任的战略任务。西北方面,由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甘泗淇等率领的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5月20日解放西安,挺进渭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中地区,歼灭胡宗南集团2.7万余人,造成
-
古文观止·史记·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①: 学
-
《一言为定,岂可失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一言为定,岂可失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
-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
-
国学名句“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处和解释
【名句】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国家没有永久的太平,也没有永久的混乱。法令能够推行,国家就能太平;法令废弛,国家就会混乱。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加强法制
-
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遗之。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
-
一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更是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走进中国作家协会雾灵山创作之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家门口诗人贺敬之题写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