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谢瞻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
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方舟析旧知,对筵旷明牧。
举觞矜饮饯,指途念出宿。
来晨无定端,别晷有成速。
颓阳照通津,夕阴暖平陆。
榜人理行舻,轩命归仆〔轩,轻便车。归仆,官员出外所带的仆从。〕。
分手东城〔,城曲重门。〕,发棹西江隩。
离会虽相杂,逝川岂往复。
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
作者简介谢瞻(385—421年),字宣远,陈郡(今河南淮阳)人。幼能属文,东晋末任安西参军,入宋任中书、黄门侍郎。其弟谢晦显贵,谢瞻忧惧,并时警醒之。宋武帝刘裕即位之初,以谢瞻为豫章太守。谢瞻与王弘、庾登之为好友。
题解王抚军即前诗注的王弘,当时仍在九江刺史任上。庾西阳即庾登之(382—443年),东晋末任参军,入宋后官至太尉主簿。宋武帝永初二年左右,即420或421年前后,庾登之卸西阳太守职,还都建业任太子庶子,而谢瞻赴豫章(今南昌)任太守职,两人同时经过九江,王弘遂在九江东的湓口南楼为庾、谢行宴。
简析东晋和南朝时内乱与干戈连绵不歇,豪门和武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主二宾既是朋友,更是地位相埓的官员,他们在匆忙的相聚即离别的时刻,是担忧或感叹时局变幻,还是暂借山水宴乐浇愁?诗中记酒筵很简略,对政局更为回避。诗眼一是“指途念出宿”,即我从何处来,归宿在何处?一是“逝川岂往复”,时光一去不复返。故文字虽然平淡,但思绪万千,难以“尽言”,可留读者想象。
-
南朝·宋·刘义庆晋明帝数岁2,坐元帝膝上3。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4,潸然流涕5
-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 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 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 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 白鸥飞去芦花烟。 诗人徐照(字灵晖),是永嘉四灵之一。他和徐玑(号
-
朝阳岩前不结庐,下眺江水百步余。春泉溅溅出乳窦,青莎白石半洿途。不到津头二三日,谁知江水涨天墟。遥望横杯不敢济,岩口正有人罾鱼。
-
季康子患 ① 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 ②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十八) 注释 ①患:忧虑,担心。②苟:倘若,假如。 【译文】 季康子忧心盗窃这一治安问题,向孔子请教怎么治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相关的节目,内容包括赏读古诗词的电视节目,有关节目的古诗词3首以上,东方卫视,现在每周末播出,跟诗词有关的节目,是什么谢谢。《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是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一档文化类季播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以寓教于乐为目标,集
-
古代名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见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注释与译文
【名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见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注释与译文]鉴,镜子,古代以铜为镜。兴替,兴废。几句的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
-
【名句】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注释与译文]马上,马背上,指纵马驰骋,南征北战。解诗,懂《诗》。两句的大意是:不要夸耀凭武力夺得了天下,自古英雄都还懂得文治的道理呢!据《史记·陆贾传》,陆贾
-
三国历史断代史《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详细记载了从
-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
【名句】士先器识而后辞章 语出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读书人首先要注重修养器度和见识,然后才是修炼文赋辞章。此句说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