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是王昌龄七首从军行中的一首。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多述军旅征战之事。这首诗写战士念乡思亲,气势开宏,构思精妙。
诗的前两句大笔挥洒,描摹出一幅雄阔苍茫之景。这两句的句法特异,按顺序当是城西燃着烽火,黄昏之时(我)独自登上百尺高的城楼,迎着湖上吹来的秋风。季节是在秋天,时间是在傍晚,所居位置是在高耸的城楼,西方有熊熊烽火,烽烟随着西风滚滚而来,弥漫到浩瀚的湖上。烽火,古代边境发现敌情告急的讯号。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多桔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海,古代称塞外的湖泊叫海。烽火烛天,西风度海,独立百尺楼头见此景象,充满了边庭险恶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 由羌笛导引出乡愁。羌笛吹奏着关山月的曲调。关山月,乐府·鼓角横吹曲,多述征战之苦,离别之情,因而闻笛声牵动乡思。“无那”,犹无奈。这两句意为笛声勾起思乡之念,想到家中妻子无可奈何地怀着万里愁情,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征人。羌笛之声给边塞平添了哀怨气氛,和烽火、秋风的环境相融洽。“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李锳:诗法易简录)诗从对面写来,起了加一倍的作用。近人刘永济先生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这首诗“言边烽不息,黄昏登楼,满耳秋风,已十足悲凉,此时更闻羌笛吹出关山月曲,安得不生金闺万里之愁!”此言是熨贴中肯的。
-
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蔑缆,今代以大麻縆,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两向齐挽。当大縆之中,立大旗
-
庄子曰:“至仁无亲。”(《庄子·天运》) 【译文】 至高无上的仁爱,无所谓亲近。 【感悟】 至仁无亲、公而不偏。平等地关爱一切,大爱无私。庄子的这句话近似于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所倡导的“博爱、平等”。当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十二年以后,即元和十一年(816年)春,他的堂弟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
【生卒】:1880—1964【介绍】: 爱尔兰表现主义*作家。生于都柏林。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全家生活全靠母亲劳动勉强维持。在小学读书期间
-
宋·苏轼 1 余蓄墨数百挺 2 ,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 3 ,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4 。 1苏轼(10
-
【原题】:去岁五月二十八日发雪锦亭以六月旦谒富池而行夜始望见庐山今岁以此日正在湖渰中念岁月之倏忽惊道途之劳勚回首感叹二首
-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勉尽三四章,收泪辄忻懽。切切善恶戒,丁宁仁义言。如弭子谈论,疑子立我前。乃知长在世,谁谓已沉泉。昔也人事乖,相从常苦艰。今而每思子,开卷子在颜。我欲贵子
-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深室广八尺,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 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 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独自面对古诗词,内容包括人生的路上失去朋友的陪伴,独自面对人生的诗句,独自面对一切的成语或者名言诗句3Q,面对分离,独自在外的诗句。物竞天泽,适者生存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庄 周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瞿秋白 得其志,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