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轩《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杨轩
杨妃歌舞态,西子巧谗魂。
利剑斩不断,余妖钟此根。
光华日已盛,阑槛岂长存。
寄语寻芳者,须知松桂尊。
唐、宋人甚爱牡丹,宋时往往把牡丹花作为贡物献给皇帝,争新买宠。这种风尚曾受到少数文人的反对,无端的责备牡丹为花妖,富艳一时,不如松桂的贞刚久长。杨轩这首牡丹诗就表现了这种思想,讽刺那种爱牡丹而滋生的奢华风尚,通过咏牡丹而反映一种生活哲理。
诗的开端两句描绘牡丹花的形神,牡丹花的全貌。冷眼看去象杨贵妃歌舞时的抑扬婆娑之姿,又如美女西施智巧谗佞的心灵。杨贵妃以貌美而又长于歌舞博得唐玄宗的宠爱,并“从此君王不早朝”。西施绝美使吴王夫差迷惑,冶游放荡,终于丧国亡身。诗人以杨妃舞姿绘牡丹摇曳之形,以西施巧佞之心写牡丹之神,不仅形似,而更赋与牡丹以作家的憎恶感,牡丹花形美而心佞,是诱惑人们观赏的原因。
三四两句则写牡丹的根。利剑斩不断这诱惑人的牡丹花,断了又生。简直成妖,皆集聚在这一花根上。根既是花根,同时又是祸乱之根。以利剑斩之又斩,以深恶痛绝之恨,更反衬出牡丹花美及其夺人神魂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牡丹花之美推到极处,而作者憎恶之情也发展到了顶点。
五六两句一转,暗示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哲理。牡丹花的光艳已达到最旺盛的状态,花落之时,周围槛栅难道能够长存吗?言外之意光华盛极,必然走向衰落。槛栅不存,花身自然难保了。牡丹虽为富贵花,但富贵无常。天时一到,则零落无存。“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白居易诗)。
七八两句作者议论,给寻芳人进一言,应该知道松桂之树是可宝贵的。松之贞刚劲节,寒暑不易,千年长存。桂树芳香,冬夏常青,不与杂树为伍。故松桂为天下物之美者,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其位至尊。非一时的牡丹富艳可比。这里是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即重视一时形式富艳的牡丹美,还是珍爱松桂贞刚常存的内质外在俱美。诗人是主张后者,而否定是前者。他不仅是诗人自己异于流俗的见解,也反映一部分崇信儒家学说的正人君子的见解。审美观的不同,是“爱恶随人情。”
这首七律以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描绘牡丹之美,从自然物的盛衰之道,妙悟出审美过程的深邃哲理。从而反映自己的独到审美见解,批驳世俗之见。苏轼牡丹记序: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纪,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可见作者推尊松桂不是偶然的,借其观赏牡丹倡导一种君子之德与美学观。
-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
日本无赖派*作家石川淳*著,发表于1936年,并获当年的芥川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颓废的没有生活能力的人。他为了糊口,给一家杂
-
典源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干修密,清阴数亩。淳于生日与群豪大饮其下。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致疾,时二友人于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
-
《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渐素景。金风劲。早是凄凉孤冷。那堪闻、蛩吟穿金井。唤愁绪难整。懊恼人人薄倖。负云期雨信。终日望伊来,无凭准。闷损我、也不定。
-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征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人称
-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①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③,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④,何求美人折⑤?
-
王令因“见知”于王安石,“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见《王直方诗话》)他是一个“倜傥不羁束”,对“为不义者”敢于“面加毁折,无所避”的诗人。王安石很赏他的才识,认为“可以共功业于天下”(刘发《广陵先生传》),即以吴夫人的女弟嫁给他。可惜“二十八岁而卒”,甚为“天下士大夫”所“痛惜”(王安石《王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