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村舍桃花》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村舍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于谦
野水萦吁石径斜,荜门蓬户两三家。
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
于谦这首咏桃花诗仿杜牧山行诗格式,用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构思,写出了村舍桃花的别致风韵,很值得一读。
首句“野水萦吁石径斜”写的是桃花所处环境,不是上林桃园,名门贵府,而是在山野村舍之中。在野水弯曲盘绕的山村中,有条歪歪斜斜的石径小路。路旁则有“荜门蓬户两三家”,两三户农村茅舍座落其旁。这两句就勾画出一幅山乡野景图。第三句转折“短墙不解遮春意”,说农家茅舍短墙不懂得遮拦一下春意,以致于露出绯桃半树花。”这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前面几句全是为了烘托出这最后一句而设的铺垫。就好象猜谜的谜底一样。当然,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写桃花的更为具体的形象,全诗中仅“绯桃半树花”五字语涉桃花,但由于前面有了铺垫,所以这五字就显得形象格外鲜明,丝毫不亚于通篇写桃之作。这道理很明显,一片红色未必能令人醒目,或者说由于红色强刺激反而使视觉神经麻木因而不在意,若是万丛绿中一点红,虽只一点,却因有万丛绿作陪衬反而更令人注目。震耳欲聋鼓声听久了也使听觉神经麻木而不觉其声之在耳,倘若在悦耳丝弦声中顿起一个高声或锁呐,或锣鼓,其引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于谦这首咏桃花诗就是借助人们艺术鉴赏心理中这就感觉变化特点,层层铺垫,最后推出桃花形象,给人留下回味余地,令人耳目一新。说于谦仿杜牧山行诗格式是因于诗押韵字斜、家、花,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韵,字皆同。至于说用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境,也是不言自明的。短墙不解遮春露出半树绯桃花,很相仿佛。当然只能说相类似,而艺术价值于谦这首咏桃花之作是远不能同叶绍翁咏杏之作相比,因而艺术贵在创新而不在模仿。
-
【原题】:园中锦被花始开一枝红白二色赵守以二诗见报依韵答之
-
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
《沪杭车中徐志摩》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匆匆匆
-
这篇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高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正如黄震在《三苏文范》中所称赞的:“《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
-
禅宗偈两首是唐代神秀和慧能创作的哲理诗作,其中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与独特观念。
第一首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句偈语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递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观点。它通过将色与空相对应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万事万物皆是虚幻、变幻、无常的观念。色即表万象,而空即虚无。色与空并不是分离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身体、
-
《本次列车终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故事中,列车变成了人们的终点,象征着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执着。小说通过描绘列车上的人物及其内心的变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茫。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和深入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刻画了每个角色的个性和命运。这部小说不仅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启示,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
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
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河岸。送别好朋友,常令人恍然若失,觉得生活中从此少掉了一大块,留下一个空洞洞的缺陷。为了表现这种失落感,本篇使用了前后对照的写
-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注】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 看不见京城长安使人发愁。【鉴赏1】 凤凰台: 在今南京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