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伦《木兰花慢秋日海棠》咏秋海棠诗赏析
秋海棠·木兰花慢秋日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刘仙伦
渐秋空向晚,被风雨、趱重阳。正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见红妆。料应妒他兰菊,任年年、独甚占秋光。故把春风娇面,向人逞艳呈芳。看来毕竟此花强,只是欠些香。诮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梁。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
自唐宋以来,写海棠的诗词不少,但如本词通篇以拟人手法,把海棠写得饶有情趣,却是凤毛麟角。
词的上片主要写海棠的形象。作者并没有象通常的诗,开头就写海棠的颜色特点,而是用时间(季节)和环境烘托出秋海棠的形象。起始三句从天气写起,点出秋海棠生长、开放的时间:快到晚秋时节,几经秋风秋雨的蹂躏,好象是追赶着重阳佳节,把时间写活了。实则是说秋海棠的经历,不畏风雨的性格。“正木落疏林”,一句把秋天大自然肃杀的景象勾画得逼似,无边落木萧萧下,往日郁郁葱葱的树林顿时变得稀疏,而正在此时,海棠却逆流而上,忽然着上了红妆!一个“忽”字,使肃杀之气一扫而光,仿佛是天空豁然开朗,大地又燃起了生机。秋海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下面红色,秋季开花,淡红色。 词人抓住了颜色的特点,直捷地突现了秋海棠的形象。 用“疏林”和“海棠枝”、在数量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用落叶和“红妆”,在颜色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你看,海棠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又多么不同凡俗! 作者并没有浓妆淡抹,只是用两句简单而明快的叙述语言,效果却是突出的。之后,作者也没有再厚施脂粉,而是通过想象,把海棠同兰菊对比,拟出它的心态:争芳斗妍。秋兰秋菊同样是秋季的花草,而且各有特长,用一“妒”字揭示了“兰菊”的心理,反衬出海棠的高超,“凭什么让他们年年独占了秋天的大好时光?”所以将自己美丽的容貌,向人间显示娇艳,吐露芳香。“春风娇面”,是好而美丽的容貌。
语言朴实而形象突出,是因为作者没有静止地去描写形象,而是用拟人手法,在动中去表现海棠的“春风娇面”。写时间,用一个“趱”,写环境,用一个“落”,写海棠颜色,用一个“见”(现),写兰菊,用一个“妒”,写海棠的心理,用“逞”和“呈”。这样一来,把海棠和它周围的环境写活了,增强了气氛,增添了情趣,突现了海堂的形象,自然增强了感染力。
词的下片,是写秋海棠的习性。“看来毕竟此花强”,是承上“逞艳呈芳”作的总结,与兰菊争芳斗妍,自然是海棠占了上风,但它也有缺点,“欠些香”。这一缺点也是秋海棠的特点,然而这特点也并非不好,反而别有韵味——“俏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梁。”“五陵公子”,“五陵”是汉代皇帝墓,汉皇帝每立一墓,都把四方富家豪族和外戚迁到陵墓附近居住,以后在诗文中常以“五陵”为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五陵公子”指富贵子弟。“诮”,是“讥嘲”之意,这里有“说句玩笑”的意思。“膏梁”,是精美的食物。“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据植物典介绍,海棠喜“生阴湿地方”“有的生林下”“有的生密林下水边”。“幽人”,是“隐士”,也可指情人。这五句的大意是:说句玩笑话,就当年的贵公子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厌倦了吃大鱼大肉,厌倦了温柔之乡,肯于降身到水边竹下,与情人面对面地诉说着凄凉的境遇。借打比方,把花人格化,巧妙地写出了秋海棠的习性。“只恐夜深花睡”,是借用苏东坡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的句子。后一句改为“五更微有清霜”使意境更增情趣,似在提醒着幽会的朋友们,“不要着凉”。又巧妙地点出季节的特征,也点出秋海棠的耐凉。
正如秋海棠不同兰菊一样,有它脱俗的高雅,这首词在写法上也有它不俗的特点。作者尽量避免了正面的一般描写,而是采取了形象化的、简洁明快的手法表现了秋海棠的形、色、性,使人在会心的领会词中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学到了有关秋海棠的知识。所以说,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写花词。
-
作者: 徐红兵
-
【原题】:临邛张夫人之葬某既先事为之识竁今日月有时而某俨在衰絰义不获往吊又不能为文以侑虞殡命儿冲代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生卒年不详),婺州义乌(今浙江
-
躬亲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躬亲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集大成者,其讲课稿及书信、文集、诗作等被后人编纂成集。其中,《答徐成之》有两篇,是王守仁给徐成之的两封书信。
-
《朗如日月,清如水镜。》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登者尚呀
-
以反映儿童生活、儿童情趣和儿童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短诗。多为儿童口头传唱。中国古代称为童谣。“儿歌”这一概念,是“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的。 儿歌大多是大人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
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虫乐在深草,鸟乐在高枝。所乐虽不同,同归适其宜。不以彼易此,况论是与非。而我何所乐,所乐在分司。分司有何乐,乐哉人不知。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懒与道相近,钝将闲自随。昨朝拜表
-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