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诚《梅花》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吕诚
怪得荒寒野水滨,疏花冷蕊看横陈。
歌翻 玉树 多嫌俗,梦唤梨雪却久真。
半点不烦春刻画,一分犹仗雪精神。
腊团新萼虽同出,未免韩公议小醇。
这首诗是元代昆山隐士吕诚所创作的双清诗之一。吕诚隐居昆山东仓,畜鹤种梅,有“来鹤亭”与”梅雪斋”,颇有宋初隐士林逋之风。他对梅花爱多,感慨亦多。他于寒涯幽谷发现无主的梅花,与松竹争奇并茂,有类于高人逸士的高风雅志,因而作此诗。
诗的开端写他于荒寒水滨得梅的惊异之情。“怪得荒寒野水滨,疏花冷蕊看横陈。”在荒寒野水之滨有野梅的生长,本不足怪。但作者却说怪得。其含义是出人意料,于无意中得之。有惊喜之情。因为梅花于百花寂寞之后,在穷冬盛雪之际,报春怒放,在梅枝上绽开的花朵虽然疏落地杂陈着,但其花蕊的颜色却鲜艳耀眼,使人们心理产生了审美的愉悦感。这两句开门见山点出野梅的生长环境、开花季节、疏落冷艳杂陈的状态。惊喜之情,伫立观赏之态,无不力透纸背。三、四两句铺叙自己梦寐以求爱梅之心情。耳听歌妓演唱的玉树后庭花曲,多嫌其俗滥,而梦中所追求已久的却是如梨花白雪一样的梅花,而现在却真的看到梅花开放了。这两句诗表明作者的审美情趣,不在于歌舞饮宴,而在于清逸赏梅。同时也暗寓其隐逸求真淳的意志。五、六两句一转,由前四句写梅花外在形象,而透其内在的质地和精神,即写其神。梅花是与穷冬盛雪抗衡,毫无媚态,迎着雪花而开放。它不同于其它百花需春风妩媚抚育而争艳。因此赞美梅花的独立的品格,半点也不要春天的化育。以雪花来反衬自己的精神,尽管它是一分,但它是以显示梅不畏严寒霜雪的劲节和傲骨。这正是梅花使古今人们倾服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梅花的真正价值所在。从诗情发展上看是深化梦唤的感情,并揭示爱梅的原因,这样,就把梅的形神都刻画到了。结尾两句收束全诗,前句再美化梅花形象,“腊团新萼虽同出”,花萼同出,互相偎依,点缀梅枝,着实可人。“未免韩公议小醇。”韩公似指唐代散文大家韩愈,他写有春雪间早梅诗:“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荧煌初乱眼,浩荡忽迷神。未许琼华比,从将玉树亲。先期迎献岁,更伴占兹晨。愿得长辉映,轻微敢自珍。”韩愈赞美梅花芳香与精神,以雪相衬,相得益彰。吕诚写此梅花诗显然是受韩诗的影响,但其描写角度与刻画手法又不尽相同。结尾诗句是借韩公之大才高名评议小小梅花及其醇香特征,以诗讴歌之,顿使梅花声价百倍。以议论总收全诗,寄寓着爱梅与颂梅的深情。
这是首五言律诗,通篇咏梅,于叙写、议论中寄寓理想与志向。诗情起转,逐层深入,推向高潮。歌颂梅花的品格,暗寓着他对人生的探视,对高人逸士的高风雅志的赞美与追求。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①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② ,喟然而叹 ③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④ 。言偃在侧曰 ⑤ : “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⑥ ,与三代之英 ⑦ ,丘未之逮也 ⑧ ,而有志焉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期美国政府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而无暇兼顾。1898年秋,美国在美西战争胜利后,为了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均等权利
-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
振衣游紫府,飞盖背青田。虚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烟。离歌凄妙曲,别操绕繁弦。在阴如可和,清响会闻天。
-
《倾杯》 年代:宋作者:柳永 金风淡荡,渐秋光老、清宵永。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净。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早是多情多玻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剩 最苦碧云信断
-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修身立业·重德”类的诗句。 愿君学作凌霜斗雪的长松,不要作在阳光下卖弄色貌而经不起风霜的桃李。
-
[上]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①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
-
眉、 眼、 口、 鼻四者, 皆有神也。一日, 口为鼻曰:“尔有何能, 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 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 望东
-
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下视禹九州,一尘集豪端。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向者夸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