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朝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虽然没有明确点明地点,但从养花的规模看,似乎是京城长安。
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由此看来,养牡丹花确实是长安人的风习。徐凝在寄白司马一诗中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也写了长安人争看牡丹的盛况。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诗的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从反面提出问题表示确定的意思。是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在百花丛中,它最壮观,最鲜艳,在城中各种花卉里,它独占鳌头,具有压倒的优势。这种反诘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对人们普遍喜爱牡丹花的事实做了不容置疑的肯定。“占断”一词,用得十分精当,恰切地写出了牡丹花那种美艳、奇绝,压倒群芳的气质,点出了城中养牡丹花的规模。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对牡丹花描写的进一步升华。洛川神女即洛神。传说伏羲氏的女儿宓妃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水女神。诗人面对那一簇簇、一片片盛开的牡丹花,十分陶醉,不由得想到了传说中的洛神,莫非是洛川神女的巧手安排,使得那娇态万千、异彩纷呈的牡丹花,胜过那绚烂的朝霞么! 诗人见花想到神女,这联想看似突兀,其实十分自然。美女如花,这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望着美丽的牡丹花,想到如牡丹一样美丽的洛神,若非神女之手,人间怎能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牡丹花呢?正是这一“疑”,把牡丹花那恍如仙花一般的特点描绘出来,寥寥数字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诗人语言功力不凡。这样的联想,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自然融入诗中,毫无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虽短小,但写得很有特色,开头一句“何人不爱牡丹花”,把对牡丹花喜爱之情直抒出来,如一声号角、一支序曲,有先声夺人的作用。接着层层深入地来描写牡丹之美。“占断”一句是从城中花多,说明人们喜爱牡丹花。末两句运用典故比喻牡丹花不同凡响。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读来令人感到朴实、自然。
-
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
-
外国童话《[英国]巴巴拉·斯莱·皮博迪小姐》鉴赏
-
化民成俗,必自庠序;进贤兴能,抑由贡举。|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化民成俗,必自庠序;进贤兴能,抑由贡举。》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注释】:曳落河虽多,如我刘秩何,幕中击剑笑且歌。回纥意已轻唐家,朔风卷火随尘沙(叶),牛车载甲空倒戈。义军四万同日死,野老痛哭陈涛斜。陈涛斜,为谁哭,明日上书甘放逐,?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感慨深沉的诗歌,描绘了辛酸的人生旅程。作者通过黄沙道中行走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心境。诗中以西江月为主题,在枯黄的沙漠路上,月光映照下的苍凉景象令人心痛。作者感叹人生如黄沙,也许不被人理解,但依然要坚定前行,不放弃希望。整首诗描绘了一个追求理想而孤独的形象,给读者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的苦难以及对希望的追求,展示了辛弃疾对人生的坚韧和乐观态度。
-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一搦腰肢细。痴,暗暗的添憔悴。
-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
今年四月二日是大千居士逝世三周年祭,虽然三年了,而昔日言谈,依稀还在目前。当他最后一次入医院的前几天的下午,我去摩耶精舍,门者告诉我他在楼上,我就直接上了楼,他看见我,非常高兴,放下笔来,我即刻阻止他
-
【原题】:送以道赴汉东兵官因呈绣使吴胜这同年兼简李伯行检法许定夫军使三首
-
张炎《梅子黄时雨》张 炎 张 炎 病后别罗江诸友 ① 流水孤村,爱尘事顿消,来访深隐 ② 。向醉里谁扶,满身花影。鸥鹭惊看相比瘦,近来不是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