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咏桃》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咏桃咏桃花诗鉴赏
李世民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何如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唐太宗李世民这首咏桃花诗细赋刻画生于禁苑之中桃花盛开景象。首句“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写帝王苑圃之中正当春晖普照,光彩遍地之际,花间小路蜿蜒其中,桃花盛开如着绮妆,引动观赏者流连其下。古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蹊”即暗含人们赏爱桃花情之深切。接着诗人具体刻画桃花色与形。“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描绘桃花争开于枝条之上,深浅不一。后来杜甫有诗“可爱深红爱浅红。”意谓桃花朵朵,不论色深色浅都惹人喜爱。宋邵雍有诗曰“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不妨看作是李世民这句“缀条深浅色”的继承与发展。桃花开时自有深浅变化过程,由浓至淡,富有变化,本就可观,再加有露珠点缀其上,更是参差不齐,晶莹多彩。接着“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一句描绘了缀满枝条的桃花在日光照耀下绽开笑脸,给人以欣喜之感,当春风吹来又共飘清香。属对工稳,造语新奇,形神兼备,是难得描绘桃花形象的佳联。结尾“何如仙岭侧,独秀隐遥芳”,是诗人对桃花的发问,意思是生于禁苑之中的桃花,深浅不一,蒙春沐晖,艳丽多姿、千笑一香,花蹊绮妆,比较那仙岭之侧,独秀孤芳,无人观赏又如何呢?言下之意,还是集于禁苑之中为上。李世民以帝王之尊咏物抒怀也自有其志。说他有借此表露招览天下芳秀集中苑中,不必隐于仙岭之意也许并不牵强,因为在这首诗中他对禁苑中盛开桃花的礼赞之情是殷切之至的。当然,在隐居山野高士眼中,处于仙岭之侧隐芳独秀不求闻达也是一种追求,若从这一角度说,那最后一句的语意也就可作别解,意即在禁苑之中虽艳丽春晖,下自成蹊,但对于不求知世的隐士而言;怎及隐藏遥芳,独秀于仙岭之侧为上呢?全唐诗将这首诗收在李世民名下同时,题下又有小注董思慕诗。解诗需知人.同一诗句,固然有其相对稳定语意,但也往往有因人而别情形出现。尽管这首咏桃花诗颇切合李世民诗歌风韵,但仍不能拘泥太死。因为初唐诗坛文坛风气仍以齐梁为尚,严格说真正体现诗人个性特征的诗作还寥若晨星。相互窜杂不易辨识现象是极易发生的。但不管怎样,这首咏桃之作还是很有特色的咏物之作。
-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
【注释】 选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记》。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省洋县)。筼筜原本是大竹名。 成竹:完整的竹子形象。 振笔直遂:挥笔作画,一气呵成。 兔起鹘(hú)落:兔子跃起奔
-
蟋蟀 作者: 张海洲 【本书体例】
-
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吟玩空复情,相思尔佳作。郑公诗人秀,逸韵宏寥廓。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
-
空腹尝新酒,偶成卯时醉。醉来拥褐裘,直至斋时睡。静酣不语笑,真寝无梦寐。殆欲忘形骸,讵知属天地。酲余和未散,起坐澹无事。举臂一欠伸,引琴弹秋思。
-
崧高 作者: 邵之茜 【本书体例】
-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作品赏析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
-
归来未及问生涯,先问江南物在耶。引手摩挲青石笋,回头点检白莲花。苏州舫故龙头暗,王尹桥倾雁齿斜。别有夜深惆怅事,月明双鹤在裴家。
-
【懒画眉】 (生扮潘必正上)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科白从略) 【前腔】 (旦上)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
-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出处】唐李白《 登太白峰 》。 【意思】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 【全诗】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