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清平乐和曾检法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清平乐和曾检法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胡铨
深深花院,雨虐风饕遍。只欠画屏并羽扇,谁领略春风面?
愁须诗酒相禁,少陵底事慵吟? 不是为梅牵兴,怕渠恼乱春心。
(王介甫梅诗云:“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杜甫未曾吟咏海棠,引发后人莫大的兴趣。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杜子美居蜀是年,吟咏殆遍,海棠奇艳,而诗章独不及。……本朝名士,赋海棠甚多,往往皆用此为事实。”又云:“独王荆公用此作梅花诗,最为有意。所谓: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到海棠。”本词也辨析这一故实,直接针对王诗而作。词后自注便摘引王诗,以为自身立论之本。
上片由海棠花残,感慨春光难留。“深深花院,雨虐风饕遍。”是说风风雨雨,摧残着满院繁花,寄寓着春光短暂、胜景难留的深意。海棠花盛开之后,很快将狼藉一片,自在不言之中。“只欠画屏并羽扇,谁领略春风面?”是说若不将春花的艳姿,描绘在画屏和羽扇之上,暮春过后,凭什么来回味春色?言外之义是说,艳丽的海棠长,正可作为春色的象征,只要描摹出海棠的娇姿,便能稍慰思春的痴情。“领略”,赏识,“领略春风面”,观赏春色的容颜。
下片由留恋春色,探究诗人情怀。“愁须诗酒相禁,少陵底事慵吟?”是说满腔留恋春色的惆怅,只有靠饮酒和赋诗来排遣,号称诗圣的杜甫,为什么偏不肯吟咏海棠呢?这实际是紧承前片,提出了许多人心头的疑问。既然描摹海棠便可象征春色,诗圣为什么懒得动笔怎能不令人沉思? “底事”,什么事、为什么;“慵吟”,懒得吟咏。“不是为梅牵兴,怕渠恼乱春心。”是说诗圣杜甫的诗情并非已全被梅花占尽,反而正是因对海棠含情太深,生怕一吟咏海棠,便勾引起思春的愁烦,这才无奈住笔。言外之意是说,梅花固能报告春讯,但最能代表春色的还是海棠;诗人不吟海棠不是对它无情,恰是过于痴情了。“渠”,他,这里指海棠。这不仅是对前提疑问的回答,更是针对王安石的诗意,提出了另一种新见解。王诗意谓,杜甫虽然并非对海棠毫不动心,但咏春的诗兴早被梅花吸引去了。本词则说,杜甫并非独钟梅花,他不吟海棠恰是因海棠太多地凝结着他对春色的眷恋。这正与上片认为海棠才是春色的最好象征遥相扣合。
上片铺衬,下片问答,巧妙地阐释了杜甫何以不吟海棠的疑问。既未责备诗人偏心,又未贬抑海棠品格,便为聚讼纷纭的风流诗案下了篇馀韵无穷的判词,实可谓别出心裁。在探究杜甫真意的诸说中,应当占据一席之地。作者不仅是花卉的知音,也是诗圣的知音。
有人说,杜甫不吟海棠的原因,是由于他母亲名叫海棠,可供参考。
-
非老亦非少,年过三纪余。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夜直入君门,晚归卧吾庐。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持此将过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
崔修建·每一天都要幸福地舞蹈崔修建她是那两条街道的保洁员,个子不高,也不漂亮,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子。我每天晨练时,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
-
我漫步在草原上, 采摘了两朵小花欣赏。 带刺的叶片太粗粝, 挂破了我的手掌。 花朵并不美,这有何妨, 草原上无处寻觅别的花。 是苦涩的地下水滴 使它们滋长开放。 野花一春一秋荣和枯 都是荒漠上痛苦的象
-
平湖万顷碧,谢客一开颜。待得临清夜,徘徊载月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思想故乡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思想家乡的古诗,思想家乡的古诗,有什么思想家乡的诗词。《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每逢佳节倍思亲
-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关汉卿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
-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 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 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 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 白鸥飞去芦花烟。 诗人徐照(字灵晖),是永嘉四灵之一。他和徐玑(号
-
《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而已矣.切不可不戒也.》什么意思,出
《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而已矣。切不可不戒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胡宏 《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唐代古诗词按作者分类,内容包括唐诗的所有作者分类排序,唐诗按内容分类及代表作家作品,唐诗按诗歌体裁分类有按内容分类有。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