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清平乐石榴》咏石榴诗赏析
石榴·清平乐石榴咏石榴诗鉴赏
刘辰翁
深红半面,一似墙头见。草树池塘青一片,独依阑干几遍。更谁绛袖朱唇,火云相对英英? 笑杀牡丹正午,离披不任看承。
这首咏石榴的小词,写得质朴清新,饶有情趣,可谓咏物词中之佳作。
首二句写尚未成熟的石榴果。“深红半面”,是说石榴果向阳一面先红,而背阴一面尚青。这红的一面,圆润可爱,恰似常于墙外过往的红颜女子。故云“一似墙头见”。此二句写花喻人,人花一体,浑不可分。接着写在万绿丛中石榴果的孤寂。“独倚阑干几遍”一句写得形象而贴切:围阑上的石榴果沉甸甸地下垂,风吹果动,左右摇摆。这恰似人儿独自遍倚阑干。“青一片”,写青色无边,言其广远;而石榴一枝,言其孤独。这里,词人的孤寂之情自在言外。
过片承上片而来,写成熟的石榴果。当石榴成熟时,果皮绽裂、外翻,有如红唇。果实外露,好似一排排牙齿。“英英”,云起貌。诗·小雅 ·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火云”,即火红的云霞。这里当是比喻鲜红的石榴花。白居易咏石榴云:“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温庭筠咏海榴花也说:“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石榴边开花边结果,花、果并存。所以一边是“绛袖朱唇”,一边是英英“火云”。最后二句以正午牡丹作反衬,来表现石榴花的妩媚动人。众所周知,牡丹花多彩多姿,雍容华贵,一向被称为国色天香。诗人说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而这里说她竟被笑杀,可见词人对石榴花是多么偏爱!
此词以拟人和对比手法,描写了石榴的三种形态:一种是尚未成熟、半红半青的果儿,一种是已经成熟、朱唇轻启的果实,还有一种是正在开放、恰似红云的花儿。写物肖人,物我相融。此外似乎并无寄意。
古今咏花诗词,从表现形式看,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通体咏花,寄意尽在言外。如果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法,可称为“无我之境”型的。二是在咏花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即既有对客观物态的描绘,又有作者的直接抒情,可称为“意与境浑”型的。三是单纯咏花,并无寄意,可称为“以境胜”型的。它好像宋代的山水画,主要是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画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化于实景之中,通过境象自身引起读者的联想。刘辰翁这首咏石榴小词便是属于这类作品。词中虽无深远的寄寓,但词人使笔如画,摹形绘状,把石榴的三种形态写得珊珊可爱,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诗写贵介公子游赏之乐。才子佳人薄暮泛舟,竹下荷间,正宜避暑;调冰水,雪藕丝,极为舒适;即使是乌云乍起,也无非是上天凑趣,催人作诗。
-
成长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有开心、痛苦、得到、失去。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简短的经典美文,希望能帮到你。 简短的经典美文 篇1 携一把古琴,披一层银辉,独自坐在清冷的竹篁中。任岁月的风扰乱记忆的根脉,在花香涌入鼻翼,微颤者,抚一曲亘古千年的恨歌,诉尽那如丝的清愁,如弦的缱绻。 谱一曲诗魂词魄。早已被唐风宋雨浸骨入膏,哪一丝是旧词,哪一弦是新韵,那细碎如镜的又是谁赋得清愁?是“青莲”在呼唤吗?“抽刀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李白咏月诗赏析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重庆400044 摘 要: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情有独钟 , 一生写了三百多首与月有关的诗作。本文以其中的三首咏月诗为基点 , 探讨了李
-
作者: 曹增渝
-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
-
直之忍第五十四直之忍第五十四 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君子好直,思免于难。 直哉史鱼,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羡良木之华丽,爰获贵於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懹之振条,据文陛而结根。畅沉阴以博覆,似明后之垂恩。在李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 曹丕曾作《槐赋》,其序曰: “
-
李伯元 在数以千计的晚清小说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这不啻是一篇讨伐当时官场的檄文,把官场的丑恶罪状全都说尽了” (阿英《晚清小说史》)。当时的评论家们认为,这部书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