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减字木兰花咏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减字木兰花咏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龚自珍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此词副题为选者所加,原有小序一篇,评述词意由来:“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戊辰,乃嘉庆十三年(1808),这年作者十七岁,随父在京居住。十年之后,乃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这年作者于三次落第后,应浙江乡试中第四名举人。
本词写的是偶然得见十年前包在纸里的海棠花瓣,不仅触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
上半阕是由见到花瓣引起时光飞逝的感慨。“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意谓人心和天意本来都变化无常,却不料我在无意之中竟然留下了一包海棠花瓣。“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意谓在不知不觉中,时光竟已过去了十年。“无据”,无法依靠。捉摸不定;“香魂”,此处即指落花花瓣;“枝上花开又十年”,以十度花开喻十年流逝。
下半阕是由见到花瓣引起身世命薄的怅怨。“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意谓残花的花瓣色迹斓斑,仿佛凝结着十年里我南来北往的风痕雨点。“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意谓不是我要怜惜这些花,十年过去了它们依然还是残花。这实际是以花自喻,抒写自己的颠沛飘泊,壮志难酬。这十年里,作者曾在故乡和北京多次应考省试,但艰于一第,怎能不感慨万分?见到花瓣时,作者大概还未曾中举;即使此时已经中举,但因祖辈、父辈都中了进士,自己仅中举了,作者心中也未必痛快。
落花离枝,便不可能复上枝头;人生抱负难以实现,正如落花之难以自主。因此,以落花喻身世,古来如此,并不新鲜。难得的是作者偶然留下一包花瓣,在十年后又于无意中发现,那份惊喜与怅怨,自然来得格外真切而强烈。“泫然得句”,说明作者确实情动于中。这样意切情浓的词作,可谓得之于机缘巧合,但也亏得作者有足够的笔力,才能抒写得如此淋漓酣畅,令人感动。
-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题解】 其十一一首,诗人以毛遂自荐的姿态,表现出风仪荦荦的豪迈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发端起势,声吻毕现。君王指皇帝。玉马鞭代喻指挥权。次句指挥戎虏坐琼筵。把遍地流血的残酷战争诗意化、传奇化,奇想玉马
-
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当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金乌入梵
-
人老何所乐,乐在归乡国。我归故园来,九度逢寒食。故园在何处,池馆东城侧。四邻梨花时,二月伊水色。岂独好风土,仍多旧亲戚。出去恣欢游,归来聊燕息。有官供禄俸,无事劳心力。但恐优稳多,微躬销不得。
-
春秋末年,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我国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留下了一部只有5000多字的著作,里面说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道理。 春秋及其以后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
-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
赋 爰有大物①,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
-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 (1)此诗写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七月间。据《金山寺》:李龙眠(北宋画家)画子瞻(苏轼)照(像)留金山寺,
-
[原 文] 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
-
(唐)杜甫 草昧英雄起①,讴歌历数归②。 风尘三尺剑③,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④,丕承戢武威⑤。 圣图天广大, 宗祀日光辉⑥。 陵寝盘空曲⑦,熊罴守翠微⑧。 再窥松柏路, 还见五云飞⑨。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