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咏花名句

殷益《看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殷益《看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殷益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是一首借咏花自伤迟暮、倾诉人生感叹的惜花诗。

首句用一“对”字点题,白描入笔,勾画出看花人形象。在群芳斗艳,花气袭人的牡丹丛中,一个披着皮裘的人在徘徊徜徉、流连忘返。紧接着又写出了看花人的心境,此番看花的情趣与以前大不相同了。“由来”,道出了时间的久远,对看花人来说,今日赏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由来已久的事了。雍容华贵的牡丹一般开在暮春季节,在这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看花人为什么还披着皮裘?为什么他此时的心境不如以往了呢?开首两句留下悬念,激发读者去探索、思考。

三、四句自叹自解,揭示了原因。光阴荏苒。老之将至,倏忽间,华发早生,看花人已成了弱不禁风的老翁。触景伤情,难怪他要发出“花是去年红”的慨叹。实际上,花还是象去年一样红,但是,“情由景生,景因情移”,面对凄凉的桑榆晚景,他自然忆起盛年观花的时刻,伤嗟之下,自然景观也为之变了颜色。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用“今日”的白发对“去年”的红花,开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看花人自伤迟暮、无可奈何的慨叹。

五、六句从早晚两个特定的时间上着笔,集中描绘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清晨,丛丛牡丹,饱含露水;颗颗露珠,润泽晶莹、玲珑剔透。映衬之下,牡丹花娇艳欲滴。黄昏,清风习习,牡丹花诱人的芬芳融入晚风中,香韵袅袅,飘之不绝,令人心醉神摇。本来是露附花上,风吹香散,作者却用一“随”字,使花与露相映成趣,又寓意着牡丹的姿色将同露珠的生命一样,不会长久。用一“逐”字,写出了花香随风飘散之情状和诗人对花香消散的叹惋之情。

尾联是一诗之眼,寄寓了作者极深的感慨。看花人对花越是爱怜,就越为牡丹未来的命运担忧。联系自己华发早生、空余悲叹的暮年景况,爱花之心与哀惋之情交织在一起,于是,他提醒牡丹:盛衰枯荣乃是一切事物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到了凋零破残的那一天,不要再为春华的幻灭黯然伤神。

从主观愿望上看,作者是要试图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盛衰枯荣,表现一种旷达的胸怀。但在客观效果上,他并没有旷达起来,这首诗的情调是低沉、哀惋的。它抒发了作者对青春难驻、华年迟暮的怅惘之情。

由看花引出身世之感,牵动惜花之情,最后升华为旷达淡泊的境界。这种层层深入的抒怀手法,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惜花伤怀之情。

猜你喜欢
  • 《与施从事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梁·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2 ,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3 。绿嶂百重 4 ,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 5 ,百臂相接。秋露为霜,青萝被径 6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7 。

  • 《西江月》苏轼词翻译赏析: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词作鉴赏

  • 哲理诗《酌贪泉》原文和鉴赏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贪泉在广州市西北15公里的名胜石门,又名石门泉。古代相传人如果误饮“贪泉”就会贪婪成性,但实际上饮贪泉而不贪者大有人在。东晋元兴年间,朝廷欲革除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①》全诗赏析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

  • 鲁迅《求乞者》散文全文

    求乞者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

  • 《答友人赠乌纱帽赏析》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

  •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作品赏析【简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

  • 《上林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 (1) : “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藩 (2) ,而外私肃慎 (3) ,捐国逾限 (

  • 《奥吉·玛琪历险记》作品分析

    美国存在主义作家索尔·贝洛*的代表作品。1953年发表,使贝洛赢得盛名。它是当代美国文学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作品。玛琪是芝加哥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苟且偷生的人,虽生犹死;崇高伟大的人,虽死犹生。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