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春寒》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春寒咏海棠诗鉴赏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到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于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这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作者借郡守王接后园君子亭暂居,自号为“园公”(见自注)。他蒿目时艰,孤贞自守,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写了这首诗。
“二月巴陵日日内,春寒未了怯园公。”巴陵,古代郡名,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对于飘泊异乡、僻居小园的诗人来说,这阴冷的天气更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三字,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
去年正月,金兵攻下邓州,作者逃难到房州,在房州险些被俘。此后离房州至均阳,经石城到岳州。一年之中,惊惶逃难,备尝险阻艰难。这两句平常的诗,只有结合诗人当时切身经历,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含蕴。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仲春二月,气候变化无常,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一阵寒风过去,便降下蒙蒙细雨。只见庭园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既有美艳之姿,又有清高之操。诗人用了“不惜”、“独立”等字面,更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诗人写的是海棠,不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笔下所描绘的,不仅有孤傲的品格,而且有风流的雅致,与海棠的身分正相适合。而且诗人不仅写海棠,其中也隐含着自己的人格,不是泛泛咏物。写得既有风骨,又有雅致,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海棠为名花之一,历代诗人多有歌咏,或赏其艳丽,或怜其凋落,大多风流有余,品格不足。惟有陈与义这首诗,别出新意,品格风流兼备。究其原因,在于他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又与海棠的形貌切合。
-
陈衍《元诗纪事》谓白君举“登金泰和词赋进士第,北渡后卜筑于滹阳,与元遗山齐名,称元白”。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就年龄而论,君举比遗山略长,但他们都同样经历了金亡的社会大变故。诗为奉和之作。写作的社会背景当是金王朝行将灭亡或已经灭亡之时。首联写梦中回味昔日相见之欢,同游之乐。
-
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火燧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従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
-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
-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
这首词是写暮春时节,晴天白昼,游故地怀故人。 上片开头三句是写景,晴天飞云、水边轻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做弄得”是渐渐使得的意思。接着“驻马”、“旧时”点明故地重游,也是写人:词人在这美好境界的桥西停下了马,并且把马系
-
作者: 何文林 【作家简介】莫拉那·贾拉勒丁·穆罕
-
俟(sì): 等。河: 特指黄河。黄河水多含泥沙,无有清时。意思是: 等到黄河的水清了,人还能活着吗?语出《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春秋时,晋、楚两国争霸,郑国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使。做别人的,或做自己的。天使是圣洁之爱的象征。没有一个正常之人,不具备这种爱的能力,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或者给
-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
-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