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穆天子游舂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穆天子传:穆天子游舂山
穆天子传
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孶木□华畏雪,天子于是取孶木花之实,持归种之。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天子于是得玉策枝斯之英。曰:“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爰有□兽食虎豹如麋而载骨盘□,始如麕,小头大鼻。爰有赤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豕。爰有白鸟青雕,执犬羊,食豕鹿。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于悬圃之上,以诏后世。”
周穆王是我国西周时期最大的旅行家。在他之前,虽然有黄帝、舜、禹等旅游的记载,但都大半是传说中的事情。而穆天子传所记叙的姬满西游则是真实的旅游活动。其中虽也有些神话色彩,但主要活动情节都是有史实依据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左史倚相语云:“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史记·秦本纪则谓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拾遗记在援引史记之后说:“考以竹书蠧简,求诸石室,不绝金绳,山经、尔雅及乎大传,虽世历悠远,而记说叶同。名山大川,肆登路之极;殊乡异俗,莫不臆拜稽颡。……自开辟以来,载籍所记,未有若斯神异者也。”从这些记载看来,可以说,周穆王这次率七俊之士,驾八骏之马的大规模旅游活动,在世界旅游史上也堪称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这里节选的一段文字是描述周穆王登上舂山游赏的情景。舂山,山海经作钟山。舂山究竟是今天的哪一座山,迄今仍无定论。四十年前刘师培先生在穆天子传补释中考证说,舂山即今喜马拉雅山之最高峰。穆王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三千多年前的喜马拉雅山,气候和今天是有很大差别的,胸怀大志,想使天下皆有其车辙马迹的周穆王,凭着泱泱大国元首的特殊条件,登上这世界屋脊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们所要鉴赏的是这段文字的景物描写。春山是“百兽之所聚”、“百鸟之所栖”、“清水出泉、温和无风”的所在,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笔,却深刻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的旅游者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
比较起来,山海经和禹贡,虽然叙事谨严有法,科学性也很强。但作为旅游记叙文学,在上述两书中却很难看到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而穆天子传则大量记录、引用周穆王观赏景物的谈话,留下了上古时代人们山水审美活动的真实记录。从中国山水旅游文学发展史一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是它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如本节文字中的“舂山是为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或出于赞山,或出于释山,洋溢着对舂山的赏爱之情。同时还记录了穆王“取孳木花之实,持归种之”,“得玉策枝斯之英”,“观于舂山之上”,“铭迹于悬圃之上”的活动。或取奇花之实移植中土,或取美玉以供把玩,或刻石以垂后世,写来具体真实,展示出周穆王无限欢悦的心情。
三千多年前的周穆王已经懂得登高望远,观赏游览,并将活动铭刻下来,说明他有相当深刻的审美观念,这是十分可贵的。
本文在记叙上,先述天子升舂山之顶以望四野,然后分别记述与山有关的泽、泉、花、鸟、兽等景物,和观赏活动,最后写天子刻石纪念。有首有尾,有言有行。前后呼应,章法井然。
用字简炼也是本文特色所在。如说兽则用“聚”,说鸟则用“栖”。描写白鸟青雕的凶猛,只用了“执犬羊,食豕鹿”六个字,而其猛烈的品性已经呼之欲出了。本篇虽因脱简缘故,残缺数字,但从总体上看并不妨碍我们欣赏。
-
春怨 作者: 刘方平 【原
-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独白”类的诗句。 即使相思也毫无作用,所以就不妨胸怀痴情遗恨终身。在徒然相思、
-
闫荣霞·朋友赠我马齿苋闫荣霞今晚我家吃了一餐凉拌马齿苋和马齿苋炒肉丝。苋根细嫩,叶圆如眼,是朋友送的。她的马齿苋长在自家小园。把马
-
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
鹊巢 作者: 孟祥锡 【本书体例】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①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②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③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④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⑤ 【注释】 ①蜉蝣(fu you福游):一种小昆虫
-
松风碎助潮声急,竹露零添涧水流。
-
【注释】 选自《老子》三十三章。 强行:即勤行的意思。 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 【赏析】 老子对个人修养的要求,除了“知人”、“自知”、“胜人”、“自胜”外,还包括“知足”、“强行”、“不失其所”、
-
敛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青冢路边南雁尽,细腰宫里北人过。此声肠断非今日,香灺灯光奈尔何。
-
宋·苏轼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2,载者竹筏,爨者竹薪3,衣者竹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