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山松《宜都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山松:宜都记(节选)
袁山松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口,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西陵江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凫雁矣。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校各本辑文整理而成的。
宜都记是较早的一部以记述山川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其中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尤为精绝,为盛弘之荆州记写三峡所本,后又经郦道元加以扩充丰富,写进水经注。
本文的第一段,写西陵峡一带水道弯曲,山川隐映,如绝复通,两岸重峦叠嶂,峭壁陡立,高山夹峙,一江中流,如非日中不见太阳,如非夜半不见月亮。这一段纯是写景,用笔筒括而又十分生动。“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两句,尤为妙绝,既是实景,又是亲身体验,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而“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三句,则直接为盛弘之荆州记所本。及至郦道元水经注已经写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了。盛弘之、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水雄奇清美方面,比袁山松写得具体,也很有意境美。可是他们却都没有写及三峡山水隐映,“如绝复通”的变幻美,所以他们虽然丰富了袁山松模山范水的文字内容,但也有不及他的地方,这大概是不同的山水审美眼光所使然吧。
第二段写西陵峡体势高峻耸秀的景色。先写江中仰视,只见“壁立峻绝”,江天一线,幽奇险绝。次写登山远眺,纵览群山,境界雄阔。最后写俯视大江,万里巨流,细长萦回如带,那江中的舟船,也变得很小了,象是飘浮在水面的凫雁,衬托出山势的高耸。语言凝炼,摹写真实。写仰视、回望、俯临,也极有层次。
第三段写西陵峡的猿声。“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三句,描绘猿声的清异和山谷传响,哀转不绝的声韵,极富文学情思。也许,作者舟行江中,正体验着羁旅客愁的孤凄生活,故而三声猿啼,勾起的是一片凄凉心情,这恰是古代游子闻猿啼而悲的共同心态,因此才引述行者之歌说:“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在这里,清奇的山水、清异的猿啼和人的清冷的心境,互相融合,化而为物我同谐共振、情景水乳交融的意境,显现出三峡风光在人心中所唤起的特殊的美感。正由于袁山松捕捉到了这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峡猿哀啼的奇音异响,写出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所以盛弘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都仿效他的手法,将这段文字写进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在语辞上稍作更动罢了。
宜都记以文学的笔调写三峡山水之美,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全文已散佚,但从仅存的这几段来看,也足以说明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审美眼光、文字技巧都是相当高明的。唯其如此,才为后人所称引,成为摹写三峡山水的范本。
-
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
-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
-
禅月诗僧古道场 ② ,山雄吴楚接华阳 ③ 。 疏通八磜蛟龙隐 ④ ,高并双峰虎豹藏。 云母屏寒消瘴气 ⑤ ,蓝田璧润吐虹光 ⑥ 。 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 ①此诗写三清山雄丽奇异的诱人风光
-
师道类名言赏析《圣人行不言之教。》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
名言: 养生(二)
-
玉肌花脸柳腰肢。红妆浅黛眉。翠鬟斜亸语声低。娇羞云雨时。伊怜我,我怜伊。心儿与眼儿。绣屏深处说深期。幽情谁得知。
-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河瑾灿,1931年出生于朝
-
王介甫上凌屯田书 俞跗,疾医之良者也。其足之所经,耳目之所接,有人于此,狼疾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