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笃行用典名句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古往今来,凡事兴于实,败于虚。成就人世间的一切梦想,又有哪一个能离得了实干?战国赵括纸上谈兵,让40万将士惨遭活埋;盛唐三朝宰相姚崇,临终前总结为政经验,只言及“崇实充实”四个字。南北朝时期,南朝士大夫与世沉浮、虚谈废务、崇尚清谈、向往玄学、不尚实干,结果使南朝偏安一隅长达数百年,留下了深沉的历史之思。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习近平同志一直很推崇的一句话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到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矛头所指,无一不是“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风气所倡,也正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这是一个务实为政的新境界。
■原典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东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
申鉴是东汉末年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汉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意在重申历史经验教训,以供皇帝借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其中俗嫌主要批评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请、神仙方术、谶纬等迷信。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是对“在上者”即统治者的劝告。意思是,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将四个否定副词和动词联合使用,组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说明统治者应采取的正确立场,态度坚定,毫不含糊。荀悦进而提出人君治理国家应当“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认为说话必须产生实际效果,方法必须要有标准和法则,名声必须与事实相符,做事必须有结果来证实。以此杜绝“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
-
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愁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年级北师大版所有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所有古诗,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所有古诗,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包括语文天地里的急。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
《西行漫记》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朋友。1928年22岁的斯诺来到上海,当时正是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1
-
书灵筵手巾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译文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
-
这是代闺人抒写离情别怨的词。在浮艳成风的花间派词苑里,赋别多的是缠绵悱恻之作,此首却别开生面。“留不得”,一起何其突兀,却是干净利落,绝无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之态。欲留而不得,犹见留恋之情,而次句“留得也应无益”,却是决绝之辞,怨之深溢于
-
锦瑟李商隐【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1],一弦一柱[2]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3],望帝春心托杜鹃[4]。沧海月明珠有泪[5],蓝田日暖玉生烟[6]
-
上之回 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李贺诗鉴赏 李贺很少
-
【注释】:(古北有降夷十数家,男妇可四五十人,并潮河墙内居)
-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①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②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③ 【注释】 ①屏营(bing ying兵
-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