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出自蓟北门行》边塞战争诗
出自蓟北门行·庾信 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 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 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鸣。 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将军朝挑战,都尉夜巡营。 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
出自蓟北门行属乐府杂曲歌辞,魏晋南北朝以来,主要用以描写燕、蓟风物和征战辛苦之意、突骑勇悍之状。庾信这首诗虽是发挥乐府古题的意思,却也融入了自己留居北方后对边地生活的体会,因此与一般的文人拟乐府有所不同。
诗中所表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而是对蓟外边塞战争的总体概括。所以一开头就说,站在蓟门北望,每次战役都令人伤情。秦汉以来,关山、陇水、明月,就是无数次战争的见证。诗人的视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眼前的关山月联想到汉时的关山月,由流向秦代所建城垣的陇水想到自古及今无数人民的呜咽声。(北朝民歌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噎,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之句,写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关山”二句不仅对得极工,而且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内涵。虽然后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比它更简炼更概括,但这两句对仗的构思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
“笳寒”二句写北地苦寒。“笳”即“葭”。天冷草枯,葭芦变脆,弓弦冻硬,在寒风中发出颤音,都是对北地生活体验入微的景物描写。而“笳”与“弓”相对,又在字面上造成胡笳声寒的印象,更增添了边关战争不息的凄凉气氛。
“梅林”二句写领兵打仗的将帅,均用与魏有关的典故。魏武帝曹操曾用望梅止渴的办法暂时解决行军缺水的困难。北魏至北周武将多为复姓。北魏统一前,鲜卑族原来聚居代北。统一后,代北之人迁居河南,皆定为复姓。北周赐姓也多用复姓。又隋书·经籍志兵法有黄帝复姓符二卷。所以“复姓可防兵”的说法,恰好将典故与魏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由秦城汉月的历史回顾转到眼前的战事。“将军”二句直承“复姓”句而来,写将军都尉们早上出去挑战,晚上回来巡营。“朝”、“夜”相对,与末二句连读,可看出其中所含的讽意:他们每天忙于战事,胜利后自可勒功燕然,扬名后世。反正燕然山还有的是石头,不知还要刻上多少人的名字才算够?后汉书:“窦宪为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结尾藉冷然一问,含蓄地指出:自秦汉到北朝,战争不息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统治者为自己树立威德,将军们追求功名不朽。而全诗对征战辛苦之意和战将勇悍之状的描写,也由此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这首诗利用出自蓟北门行这一乐府古题的基本内容,巧妙地借助典故和边塞风物的描写,对秦汉到魏周北方战争无休无止的状况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委婉地批评了热衷于战争的军中将帅,因而能以较高的艺术概括力胜过南北朝众多的同类之作。
-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我行无迟速,摄衣步孱颜。山僧本幽独,乞食况未还。云碓水自舂,松门风为关。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佳人剑翁孙,游戏暂人间。忽忆啸云侣,赋诗留玉环。林空不可见,雾雨霾髻鬟。 作品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山行,内容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30首,“暮江吟”和“山行”都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修改病句,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全文。《长歌行》汉代: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
-
邹容《《革命军》绪论》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 ① ,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 ② ,则有起死回
-
蓝不是抽象的事物从来没有一本诗歌刊物让我如此喜欢。诗歌蓝本,听来就美。“蓝不是抽象的事物,她的感动从内部开始。”很多人问我,为什么
-
古文·韩文公庙碑 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1),一
-
此词题为《晚景》,写景多运化前人诗词中成句,流转自然一如己出,而创意不足。词中写登楼晚眺,周遭风景在目。 但诗人意不在赏玩秋光,而在问行人归信。不意“青山尽处行人少”,遂只得注目于远近风物。通篇委婉含蓄,耐人寻思。
-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上声]。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
-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