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霖《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哀时感事词作鉴赏
木兰花慢蒋春霖 江行晚过北固山 泊秦淮雨霁,又灯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这首词是蒋春霖水云楼词中的名篇。对它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今人或推测为“作者晚年南归,途经北固山有感而作”;或断定为作者“壮岁之作”,其时,“太平天国事发,南京已见烽火,但尚未为其所攻占”;近人吴徵铸在晚清史词一文中则谓其乃哀鸦片战争中镇江之为英军所攻破(见1942年2月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7期)。对照原词,比较三说,似以吴说为胜。吴文写于抗日战争期间,文中还感慨遥深地指出:“国无海防,何言天堑?今日读‘钩连’二句,盖有同恸。”查英军侵入长江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年六月,攻入镇江,直抵南京,七月,迫清廷签订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八月,始退出长江。列强瓜分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遂由此开始。依吴说,则此词反映的正是这一史实。
从词的结拍“秋烟”句看,其写作季节固与斯役发生的季节相符,而“莽莽南徐(即今镇江),苍苍北固(在镇江北长江边)”两句,则明白点出镇江,“更无铁锁”云云,更是江防废弛及英舰在江上横行无阻的写照。作者身丁清王朝走向没落之际,面对内忧外患迭起之势,本已心怀末世的悲哀,随时随地可触动山川依旧、国运已非的感慨,而此次江行之时正在英军入侵之后,途经之地适为英军入侵之处,眼前的江防门户今已洞开,望中的长江重镇竟曾失守,词情遂由此而激发,故词题中特地标出为过镇江之北固山而作,表明此为其心目之所注。但词在写法上盘旋蓄势,不是径从舟过北固山入题,而是遥从泊舟秦淮河写起。上片以浓墨重笔描写过北固山前的江行所见、舟中所闻,旨在为下片所将表达之过北固山时生发的悲慨烘托氛围、渲染场景,从而拓宽词境,加重词情。
词在起调处,以“泊秦淮雨霁”一句把读者引入词境。欲写江行,却写泊舟;未写北固,先写秦淮。此句前,供人想像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风光;此句后,立即以“又灯火,送归船”二句转入江行的画面,而句中的“灯火”两字则点出词题中的“晚”。下面更以一个表示时间的“正”字领起六句景语,把此时进入视野的岸边景与江上景、天空景与地面景、远景与近景、动景与静景,尽收入词篇之中。此六句词,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及姜夔词“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诸句意境,构成一卷景象万千的秋江夜行图。六句中,初曰“云昏”,继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骤起”、“月影荡江”对江上的夜景句句点染,层层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组合上,在丛树与暮云间着一“拥”字,在繁星与平野间着一“垂”字,在暝色与长天间着一“浮”字,在月影与大江间着一“荡”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点睛之笔。其“晕波心”,句中的一个“圆”字,更被陈廷焯在词则·大雅集中赞为“警绝”。歇拍“梦醒”两句则从写舟外所见转而写舟内所闻,以“楚些(楚辞中招魂句尾语助用“些”不用“兮”,洪兴祖补注云:“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哀弦”显示入耳的音调之悲凉,对下片感时事而兴悲的愈转愈沉痛的词情,起了引发和过渡作用。
换头两句中,“婵娟”与上片中的“月影”相呼应,“愁眠”与上片中的“梦醒”相承接。此两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无声”句及张继枫桥夜泊诗“江枫渔火对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则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历史往事以抒发其对时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难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间兴衰之往事、清王朝没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而发为“如此山川”之感叹,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过此前不久竟曾为外敌所攻占,正如萨都剌在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中所说,“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了。其“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云云,当然既非对江景的一般描写,也非对历史的一般回顾,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下,面对列强坚利的炮舰,已无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军的舰艇在长江上激浪排空,自由回旋,终于陈兵南京城下,迫订了南京条约,而此条约之丧权辱国,与三国时吴末帝孙皓之“一片降幡出石头”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词中,一个“更”字、一个“任”字,情见乎辞,感慨系之,字里行间潜藏了对当前时事的深切悲愤。最后,作者以“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两句宕开词笔,结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既是写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点词题中的“晚过”,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发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联想。下句则把前面所表达的“哀”、“愁”、“恨”再归结为“伤心”两字,而面对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伤心”之情既匪言可罄,也无处陈说,只有将其付与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缥缈的秋烟。此一结拍,思入杳茫,寄慨无穷,在篇外留下了袅袅不尽之音。
谭献在箧中词中赞此词云:“子山、子美,把臂入林。”意谓此词非一般写景抒怀的作品,乃具有词史意义的篇章,与庾信、杜甫的那些哀时感事、称为诗史之作是可以并传的。
-
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子瞻《送杨孟容》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① 公如大国
-
【原题】:周元仲将出山有愁别园林后夜春之句因作此诗留之
-
国学名句“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出处和解释
【名句】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篇》。不要责求别人做所做不到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做所不擅长的事,不要硬逼别人做所不愿做的事。三句话讲用人致事之道。
-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汉武惭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师。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
日本侵略台湾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首次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3000余人在台湾琅
-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这句名句形象地描述了古代贵族老者的悲凉境遇。明镜是指奢华的宫殿,白发象征衰老。老者怀照明镜,看到自己白发如雪,颓败的身影。这句诗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传达了人生短暂、岁月不饶人的主题。+
-
望驿台白居易①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②。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③。【注释】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出处】 唐李白 《将进酒》 【翻译】 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 【原诗】 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祭文赏析·《祭母文》(萧萧眉儿) 人常说,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