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厉鹗《宝应舟中月夜》描写淮上水光月色
宝应舟中月夜·厉鹗 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 明月堕烟霜落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厉鹗性好山水,为诗取法陶、谢、王、孟、韦、柳,游屐所至,辄形诸吟咏。宝应舟中月夜是他沿淮河北游,途经江苏宝应时在船上写的,时间在他二十七岁,即他举乡试的前一年。
这首诗着意描写淮上水光月色。前两句写朦胧月色中远望所见。淮河经江苏入长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万籁俱寂,节令又已经进入深秋,岸边纵然有树,也早已木叶稀疏乃至尽脱:一眼望去,越发显得空旷寂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也是这种情境。孟选择的典型景物是旷野天容,江中月影。厉鹗这里却选择岸边芦根和沙渚上的宿雁,着眼不同。他泊船的地方,长满了芦苇。河水长年冲刷河岸,泥土剥蚀,岸边临水处露出了一丛丛的芦根,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秋深水浅,有许多沙丘冒出水面,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沙汀;沙汀上一群群宿雁,远望像一些黑点,不规则地排列在这圆形的沙丘之上。这“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两句,没有直接写到淮河之势,但望中既有芦根圆沙,那淮水的浩渺,自然也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上两句写淮河之渺渺“无涯”,正是为第三句张本。第三句,诗人组织月、烟、霜、水,运实为虚,纯用渲染,直摄夜色之魂,是这首小诗中最精警的一句。先看“明月堕烟”。水上本来没有烟,烟是夜雾在朦胧月色中形成的特殊光学效应,它空濛浮动,看上去仿佛像烟。透过这如烟似霭的夜雾去看那逐渐西斜的明月,那月轮就好像轻轻堕入万顷烟涛之中,若隐若显,似浮似沉。再说“霜落水”。霜华降落,假如在岸上,定然会给草木染上一层白色;倘在水中,“空里流霜不觉飞”,肉眼本是看不见的。但在这朦胧月夜,空气中似乎有极细的、极轻的东西在飘飞。结合阵阵侵人的寒气,你会感觉到浓霜四塞,于是产生了亲见霜华堕水的幻觉。古人说:“露下如滴,霜流亦声”,霜流怎能有声?原也是一种幻觉。我们再把整句“明月堕烟霜落水”连起来玩味,会突然生发无穷联想,仿佛自己孤卧扁舟,整个宇宙沉浸在朦胧梦幻之中。那境界,凄迷弥望,清彻到骨,寒冽透心。那么,他这位“行人”——他乡游子“今夜宿清淮”的感受,那种飘零客况,迷惘情怀,不必挑明,已经味之可掬了。
近人陈友琴认为,厉鹗“诗词精深峭绝,自成一家”。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则以为厉鹗“诗品清高,在刘眘、常建之间”。说厉鹗“诗品清高”,这首绝句确实清到虚无缥缈,有“高处不胜寒”的意境。说他的诗“自成一家”,确实,在时代相近、年辈相若的诗人中,他既不同于王士禛的悠然远韵,也不同于查慎行的白描刻深,更不同于袁枚的轻灵绰约,无愧于“自成一家”。他这类纪游绝句,境界倒与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接近。因此说,他的诗取法陶、谢、王、孟、韦、柳,是不为无见的。
-
《午夜图魏
-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约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于鹿门山,闭
-
通道,最初我以为是通衢大道这个成语的缩写,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县名,且交通并不十分发达。为何叫通道?我想应该是指心灵相通道义相连,是“
-
【生卒】:1896—1940【介绍】: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商人
-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秦王谓
-
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呜呼已十年,儒服弊于地。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我行洞庭野,欻得文翁肆。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衡山虽小
-
荒凉废圃秋,寂历幽花晚。山城已穷僻,况与城相远。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
-
古文观止·《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
-
《先秦散文·战国策·楚怀王过听于张仪(秦策二)》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