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中秋》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1063—1172),字先之,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为临江军司法。任国子监教授,知四会县、清江县,靖康初,任著作郎、国子祭酒,宋高宗即位后任秘书监。著有章贡集,全宋诗录诗九首。此诗题为中秋,重点写中秋的月亮,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写明月当空。起句中“当空”两字表明所写非月出、月落时的月亮,而是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因此也是一年中最亮、最圆时的月亮。“皓魄”形容中秋月之亮,“宝镜”形容中秋月之圆。魄(bà),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光,这里代指月亮。“皓魄”即指明亮的月亮。次句采用烘云托月法,以万籁俱寂的夜空来突出月亮之光彩夺目。籁(lài),泛指声音,“仙籁”,仙境的声音。
颔联采取错位相承的方法继续写中秋月之圆满与明亮。三句写中秋月之圆满,其中“平分秋色”四字高度概括了中秋月的特点,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秋季的当中,所以这四个字成为成语流传开了。中秋节的月亮的特点就是像车轮一样圆满。四句写中秋月之明亮,以至于照亮了千里云路,不言而喻也照亮了千里大地。其中“伴”字,形象地说明了在云彩飘动时,月亮在云中穿行的情景。
颈联转用神话传说写中秋月之明亮与圆满。传说月宫中有只洁白的玉兔跪地捣药,服其药可长生不老,五句写这只白兔很狡黠,在月缺时逃脱了,但是在中秋之夜则原形毕露,所以说“空从弦外落”,这句话是形容中秋月之明亮。“弦”为上弦月与下弦月之“弦”。传说月宫中有只蛤蟆,能食月,使月亏,所以诗人称之为“妖蟆”。六句写希望这只妖异的蛤蟆不要在眼前出现,这表明眼前的月亮是最圆满的。
尾联写诗人希望乘槎(chá)通过银河遨游月宫。“槎”,木筏。“灵槎”,仙人乘的木筏。七句写诗人打算与知己相约,携手乘上仙人的木筏共游银河,末句提出遨游银河的前提是要等银河彻底清澈。这显然是在说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很浑浊的。李朴生活在北宋末叶,当时党争激烈,政治状况既腐败又混乱。可见作者还是关心现实、立足现实,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的。
清人俞琰咏物诗选序开宗明义说:“诗能体物,每以物而兴怀。”这首咏物诗既工于描写中秋月的明亮与圆满,同时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政治清明,并希望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此诗的写作宗旨所在。
-
鞍坏不加罪【原典】裴行俭尝赐马及珍鞍①,令吏私驰马,马蹶(jué)②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云:“不加罪。”【注释】①裴行俭(619~6
-
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
-
《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无题李商隐,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的爱情诗,锦瑟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
-
万人歌舞乐芳辰,长养恩深第四春。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璇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 作品赏析【原题】: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人和则气和,故王道得而四
-
名言: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注释: 流丸: 滚动的小圆球。瓯臾: 都是瓦盆, 这里指地上如瓦盆状的凹陷处。知: 智。 句意: 滚动着的小圆球, 在地上凹陷的地方就会停住; 无根据的话语,传到
-
媛哉逸女,在余东滨。色曜春华,艳过硕人。乃遂古其寡俦,固当世之无邻。允宜国而宁家,实君子之攸嫔。伊余情之是悦,志荒溢而倾移。宵炯炯而不寐,昼舍食而忘饥。叹《北风》之好我,美携手之同归。忽日月之徐迈,庶
-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出处】唐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原文】 唐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
-
有二三道义之友,数日别,便相思。以为世俗之念,一别便生;亲厚之情,一别便疏。余曰:君此语甚有趣,向与淫朋狎友滋味迥然不同,但真味未深耳。孔、孟、颜、思,我辈平生何尝一接,只今诵读体认间,如朝夕同堂对语
【名句】有二三道义之友,数日别,便相思。以为世俗之念,一别便生;亲厚之情,一别便疏。余曰:君此语甚有趣,向与淫朋狎友滋味迥然不同,但真味未深耳。孔、孟、颜、思,我辈平生何尝一接,只今诵读体认间,如朝夕
-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出处】唐杜甫《 宿府 》。 【译注】家乡的音讯早已断绝 在这连年的战乱, 关塞重重,满目萧然, 更增添返乡的困难。 【全诗】 《宿府》 .[唐].杜甫 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