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江行望匡庐》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江行望匡庐
钱珝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钱珝,生卒年不详,字端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钱起曾孙。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举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京兆府参军、蓝田尉、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昭宗光化三年(900)六月被贬为抚州司马。作者经襄阳沿汉水南下至武昌,再沿长江东下至鄱阳湖,再沿抚河南下至抚州。一路上写江行无题一百首,此诗为其中的第六十九首。江行无题一百首曾被当作钱起诗,明人胡震亨已辨其伪,其唐音统签指出:“江行无题一百首,旧作钱起诗。今考诗系迁谪途中杂咏,起无谪官事,而珝自中书谪抚州,其舟中集序云:‘秋八月,从襄阳浮江而行。’诗中岘山、沔、武昌、鄱湖、浔阳诸地,经途所历,一一吻合,而秋半、九日,尤为左验。其为珝诗无疑。”其观点已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全唐诗卷七一二于钱珝名下已经收了江行无题一百首,还做了辨伪工作,可参看。
匡庐,即庐山。传说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结庐于此,所以也称匡庐或匡山。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现在的题目为后人所加。明曹学佺所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七收此诗已作江行望匡庐。应当说该题目概括了诗的内容,还是恰当的。
前两句写望庐山的原因。庐山近在咫尺,“咫”为8寸,可见很近。而诗人本来是想登庐山的,但是因为风雨,登不成了。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登庐山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深深的遗憾。庐山北接长江,东邻鄱阳湖,空气的湿度非常大。所以庐山出现风雨天气是常见现象,而古代登庐山的条件比较差,所以遇到风雨,只好打消登庐山的念头。
后两句写诗人对庐山的想象,怀疑在风雨笼罩的山洞里,还有六朝时代的高僧。“窟”指山洞,古代的道士与佛教徒,常利用山洞来作为栖息与修炼之所,庐山就有所谓的仙人洞。云雾笼罩的洞窟富有神秘感,恰好容易引起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六朝”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的六个朝代,即吴、东晋、宋、齐、梁、陈。当时佛教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盛极一时。用杜牧的江南春诗来形容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庐山也是六朝时佛教胜地之一,如东晋高僧慧远就曾在庐山东林寺,集中了80多个国内外僧人翻译佛经。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评价此诗道:“江行每以风雨为忧,以匡庐虽今不可登,因疑此山云雾深杳,六朝之僧尚有存者。亦苦世网而起方外之慕也。”联系钱珝遭贬谪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李攀龙的分析是准确的。而最使我们惊叹的是诗人想象力的高超,谁都认为六朝僧不可能活到唐朝末年,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但是诗人想到了,而且还能被读者所接受,并认为他的想象很高明。一是因为“六朝僧”确实在庐山活动过,他们的修养高深莫测,令人神往;二是因为诗中毕竟用了一个“疑”字,就显得很有分寸了。
-
弟子敬师之道,问未终而对,不敬其所问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弟子敬师之道,问未终而对,不敬其所问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 ① ,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 ② 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斋 ③ 三日而烹
-
经旬卧斋阁,终日亲剂和。不知雪已深,但觉寒无奈。飘萧窗纸鸣,堆压檐板堕。(关中皆以板为檐。风飙助凝冽,帏幔困轩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何时反炎赫,却欲躬臼磨。谁云坐无毡,尚有裘充货。西邻歌吹发,促
-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
-
名言: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注释: 愤: 心求通而未得的样子。悱(fei): 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u):角落。 句意: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又想不通的时候, 不去
-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 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 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 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注引 《竹林七贤论》
-
青骢一匹昆仑牵,奏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
房东 当我们坐着山兜,从陡险的山径,来到这比较平坦的路上时,兜夫“哎哟”地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我们坐山兜的人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