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清明》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授成武县主簿。进大理评事,拜左司谏、知制诰,坐事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即位,知制诰,因故出知黄州。此诗作者一作魏野,理由是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十六认为作者是魏野,宋诗纪事卷十从之。事实上南宋洪皓撰鄱阳集卷一思归自注引此诗,作者为王禹偁。南宋初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十五收王禹偁清明感事三首,其一为此诗。南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等众多诗话均称此诗为王禹偁作。从文献的原始性、可靠性,以及数量看,此诗作者当为王禹偁。
前两句写诗人清明节过得很冷清。清明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年轻人通常要呼朋唤友外出踏青赏花,而王禹偁为农家子弟,无心赏花,也无钱买酒,只好一个人寂寞地待在家里,就像住在偏僻的山野寺庙中的和尚一样。“兴味”,兴致与趣味。“萧然”形容冷落空虚的样子。
后两句写诗人的趣味在读书。“乞新火”指讨得新的火种。古代有寒食节,通常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做饭,需要吃冷食。过了寒食节,再重新钻木取火,挺麻烦,所以一家钻取新火后,邻居们只要带着燃料去点燃一下就行了。末句写诗人在拂晓时分,天还没亮,就点灯坐在窗前读书了。正由于诗人刻苦学习,终于在29岁考取了进士。
这首诗在对比中说明,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奋斗目标不同,人们的生活情趣也是不一样的。“晓窗分与读书灯”所创造的意境,对出身贫寒的学子颇有激励作用。此外,晁冲之的夜行中的两句诗“孤村到晓灯犹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也能给人以感动。
-
王 ① 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②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③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
-
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 臣愚无当世之用 1 ,误蒙陛下号召 2 ;凡今日事机所不能尽晓 3 ,谨博询广采,少裨万一 4 。我今与虏,又非特古所谓中国与四夷有内外首足之辨而已也 5 ,女真与我乃
-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日志吧,何不趁现在赶紧写一篇日志。日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情感的经典日志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感的经典日志美文 篇1 未见面就相爱,一见面就相守 昨晚睡前听了一个故事,可以庸俗地归类为网恋,却比很多爱情都纯粹美好。故事大概是一对论坛上相识的男女,开始只是单纯的网友,后来习惯了每日联系,渐渐地就从心里彼此相爱。一年后的某天,女孩独自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来到男孩的城市。
-
[原文](节选) 将帅部 总 序 唐尧之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司马所以掌武事也。既舜之世,有苗弗率命禹组征。又夏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乃如六卿。盖天下六军,其将皆命卿焉。……周官,大司马卿一人,又有小司
-
王尔德 (巴金 译) 快乐王子的像立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 他的确得到一般人的称赞。一
-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
-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3)
-
名言: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 注释: 知: 通“智”。距: 通“拒”。谋: 计谋。 句意: 见得多的人知识渊博, 听得多的人富有智慧,拒绝别人劝说的人耳目闭塞,
-
城晚通云雾,亭深到芰荷。吏人桥外少,秋水席边多。近属淮王至,高门蓟子过。荆州爱山简,吾醉亦长歌。 作品赏析原注:时汉中王兼道士席谦在会,同用荷字韵。【鹤注】此当是广德元年秋作。《吴郡志》:席谦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