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三衢道中》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三衢道中
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州),后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遂为洛阳人。徽宗朝,以兄弼恤恩试将仕郎。试礼部优等,擢国子正,除校书郎。曾任江西提刑、浙西提刑等职。后因反对秦桧的和议主张,一度被罢免,曾闲居上饶茶山7年。秦桧死后曾出任浙东提刑、秘书少监等职,孝宗隆兴二年(1164)以左通议大夫致仕。诗属江西派,近体诗写得比较轻快,已开杨万里先声。四库全书收茶山集八卷,全宋诗录其诗九卷又三十句。
三衢道中是一首记游诗。“三衢”指三衢山,在今浙江西部衢州市常山县城北约十公里处,是著名的风景区。也许是在曾幾担任浙西提刑时游览过此地。
首句写出游时天气很晴朗。赵师秀约客告诉我们“黄梅时节家家雨”,应当说这才是正常现象,而在诗人“梅子黄时”出游时却“日日晴”,应当说是例外现象,可以说给诗人以意外的惊喜,使诗人对天气不好的担心一扫而空,可以说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游的。
次句写出发时走水路,返回时走山路。“小溪泛尽”指出发时我们乘舟游览,一直到舟无法通行时为止。“却”指返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解释道:“却,犹返也,回也。此由退却之本义引申而来。”“却山行”指返回时选择了山路。出游的人一般都不愿原路返回。出发时选择水路,返回时选择山路,这样山水都看到了。
后两句写山道旁与小溪边的绿阴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多了几只黄莺的叫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见小溪两边的树丛中也会有黄鹂在叫,只是诗人坐在船上与同伴说话,不太在意。返回时走的是山路,需要注意安全,彼此间先后走在山路上谈话不容易,所以路边黄鹂的叫声特别清晰。末句告诉我们诗人的心情一直很好,以至于还有闲情逸志来欣赏黄鹂的叫声。
这首记游诗写天气的特点,路线的选择,来去所见景色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以及诗人愉快的心情,如此丰富的内容仅用28个字就展现了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在构思与剪裁上的功力。
-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
君子所保,惟在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所保,惟在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像有一阵热浪冲到身上将我推醒,我走出屋外,天将破晓,东面一片红雾迷蒙,再往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突然,这眼前一切,同我所熟谙的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那红雾使我想到正在鏖
-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出处】唐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意思】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
-
每旦,击钟二十四声,家众俱兴。四声,咸与盥漱。八声,入有序堂。家长中坐,男女分坐左右,令未冠子弟朗诵男女训诫之辞。男训云:“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为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
-
汉乐府民歌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
-
作者: 苏辙 【原文】:过瞿唐之长江兮,蔚巫山之嵯峨
-
南征为客久,西候别君初。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荆门留美化,姜被就离居。闻道和亲入,垂名报国馀。连枝不日并,八座几时除。往者胡星孛,恭惟汉网疏。风尘相澒洞,天地一丘墟。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钩陈摧徼
-
少年过了未衰颜,正在悲欢季孟间。细雨溟蒙湖上寺,东风摇荡酒中山。千金用尽终须老,百计寻思不似闲。醉里下楼知早晚,喧喧扶路笑歌还。
-
蜃楼志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蜃楼志全传》、《盖世无双情中奇全传》。二十四回。题“庾岭劳人说,禺山老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1804)本衙藏板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