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花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花影
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谢枋得,本卷庆全庵桃花已介绍。此诗作者千家诗原题苏轼,苏集不载,却见于叠山集卷一,当为谢枋得作。花影是一首咏物诗,以“花影”为题,全诗均描写花影的咏物诗尚不多见,此诗选材新颖。
前两句扣题写阳光下花影之多,从中可见花草树木之繁盛。“瑶台”,本卷清平调词已解释,这里指房屋的露台,或房屋附近的平台。次句着意写花影的特点,是不能像落花落叶那样被扫去的。呼童扫影,未免有点儿令人感到奇怪,实际上是诗人借以表现花影扫不开的特点。“童”指年龄尚小的男仆。
后两句写月光下的花影。太阳下山看不见花影了,但是随着明月升空,又见到了月光下的花影。这表明诗人夜以继日地观赏着繁花,可见诗人喜欢繁花,对生活充满着情趣。
欣赏诗歌不必求之过深,譬如这首诗,普遍认为别有寄托,譬如有人说“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其实这是不合逻辑的,“盘踞高位的小人”就那么几个,用“重重叠叠”来形容显然是不恰当的。再说诗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几度呼童”要将他们扫开。用“童”来比喻“正直的朝臣”,读者恐怕也难以接受。这首诗就是通过花影来写自己喜欢花,热爱生活。
-
这是一套万寿邮票,也是中国最早的纪念邮票。全套9枚,6小3大,色彩纷呈。从颜色看,有红色、棕色、宝石绿、暗绿色、明黄色、铬黄色、橘黄
-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回看双树阙,相去一牛鸣。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手巾花叠净,香帔稻畦成。问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一作王维诗]
-
郦道元专著《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一生勤奋好学,既周览典籍,又重视实地踏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学专著
-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
-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
-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沧海:大海。仞(rèn):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大树能长到百丈高,是因为树根扎得很深;大海能有万仞深,是众多河流汇集的结果。比喻要想有大
-
作者偕其从兄查容客游楚地,遂有此作。本篇写词人在秋日的傍晚登上荆州城楼的所见所感。起句写景,也写出了自己登楼时的天气,秋雨刚过,江天净爽。
-
元·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①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②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③ 。柳丝长玉骢 ④ 难系,恨不倩 ⑤ 疏林挂住斜晖 ⑥ 。
-
九烛台前十二姝,主人留醉任欢娱。翩翻舞袖双飞蝶,宛转歌声一索珠。坐久欲醒还酩酊,夜深初散又踟蹰。南山宾客东山妓,此会人间曾有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收集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内容包括古诗的语言特点1000字,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的语言特色。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