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早慧,被誉为神童,高宗麟德三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总章二年(669),入蜀漫游,诗文大进。咸亨四年(673)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赴交趾探亲。次年秋,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收王子安集十六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十六首又一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少府”,县尉的别称。“杜少府”,生平不详。“蜀州”,今四川崇庆。
首联扣题。起句写送别的地点是在首都长安。“城阙”原为皇城上的望楼,这里借指皇宫所在地京城长安。“辅”,护卫。“三秦”相当于现在的关中地区,古为秦地,项羽灭秦后,将其分为雍、塞、翟三国,统称“三秦”。“辅三秦”是倒装句,实际的意思是被三秦所护卫。次句写杜少府的目的地。“五津”指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用以泛指四川的山山水水。用“风烟”来形容四川迷濛的渡口是恰当的,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前程遥远。
颔联承上写送别。三句点出“离别”两字,表明送别之意。四句是宽慰朋友,其办法是找出双方的共同点,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对惜别之情很理解,也很珍惜,同时暗逗“知己”两字。
颈联转出新意,知心朋友不会受到距离的限制。这两句诗也许受到了曹植赠白马王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是王勃采用对比的方法,运用对仗的手段,将这层意思表现得十分简洁与鲜明,因此广为流传。后来张九龄在送韦城李少府中说过类似的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也没有流传开来,所以学习前人,还要超过前人。“比邻”,近邻,古代五家为比。
尾联以劝慰朋友作结,不要在分手时像小儿女一样流泪。南朝江淹别赋开头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依依惜别,实属正常情况,看来杜少府在临别时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而这恰好说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之不同凡响。“无为”,不要。“歧路”,叉路口,分别的地方。“沾巾”,眼泪沾湿衣巾。
此诗好在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体现了初唐风格,如清胡本渊唐诗近体卷一说:“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八总评:“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
小马哥:
-
综合性医学文献。一般认为,《素问》非一人一时所撰,其成书年代,虽历来有所争论,但大多认为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的作品。 《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而《黄帝内经
-
野寺经三宿,都城复一还。家仍念婚嫁,身尚系官班。萧洒秋临水,沉吟晚下山。长闲犹未得,逐日且偷闲。
-
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的比较方言词汇专著。全书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西汉扬雄撰。《方言》成书的具体年代尚难以确定,但其为汉代作品当可以肯定。(撰者事迹参见“《太玄》”条) 《方言》
-
【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注释与译文]初春细雨象酥油一样滋润着京城的街道,刚发芽的春草远望一片嫩绿,逼近一看却又似乎不见。诗人体物入微,诗笔高超,描摹出初春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传神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①栖初定。 之子②期宿③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 ①烟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出处】唐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 【意思】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
-
淳熙十六年(1189)湖州春游作,所枨触全在昔年与一合肥妓女旧情,用情痴绝奇绝,非如此不足与言白石。萧时父,老诗人萧德藻的子侄辈。萧德藻赏识周济白石,以侄女妻之。偶然邂逅,白石与友人在湖州春游,迎面而来的小艇上,有女子恍似日夕相思的合肥
-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缗鱼于
-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