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演《社日》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社日
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张旍,生卒年不详,字象文,郡望清河(今河北清河),池州(今安徽池州)人。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举进士,释褐为校书郎,调栎阳令,迁犀浦令。后仕前蜀为膳部员外郎,尝任金堂令。所为诗,颇受称赏。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一首又三句。
此诗作者颇多歧异。北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卷十九收录此诗,题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张旍”。南宋陈起编刻江湖小集,卷六收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庆元道中,于“家家扶得醉人归”注明“张滨”。南宋何汶竹庄诗话卷十五收录此诗,题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张滨”。“张滨”似为“张旍”之形近而误。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卷五十四收此诗,作者为王驾,但题下注:“诗府作张旍诗。”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十六收录此诗,题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张演”。南宋周弼编三体唐诗,卷一收王驾晴景,下一首即为张演的社日。元杨士弘编唐音卷十四收王驾社日,题下注:“三体诗作张演诗。”全唐诗收此诗,作者分别作张旍、张演、王驾。依据文献越原始越比较可靠的原则,此诗作者当为张旍。
社日,即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有春、秋两社日。春社祈求土地神保佑获得丰收,秋社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社日不仅是祭土地神的日子,同时也是农民们自娱自乐的日子。此诗描写了农家社日活动的情景。
前两句写社日活动前的情况。首句写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也为社日娱乐活动奠定了心理基础。鹅湖山在江西铅山县北,原名菏湖山,晋末有龚氏蓄鹅于此,遂改今名。该地自然环境很好,文教事业也很发达。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曾在当地的鹅湖寺聚会论学,被称为“鹅湖之会”。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该处曾建文宗书院,明代扩建为著名的鹅湖书院。“稻粱”,即稻子与小米,这里泛指粮食作物,“肥”,指作物长得很好。
次句写六畜兴旺,民风很好。其潜台词是人们都去参加社日活动去了。“豚栅”指猪栏,这里指猪栏里圈着猪。“鸡栖”指鸡窝,这里指鸡窝里关着鸡。“掩”指门带上了,没有锁。“对”通行本作“半”,这是后人强调民风改的。既然用“掩”当然是将两扇门合在一起了,“半掩”说明门还是开在那儿,不合常理,也不能称为“掩”。
后两句写社日活动后的情况。三句写农民们还养了许多蚕,并交代春社活动结束了。桑树叶与柘树叶都是蚕饲料。末句写大家在酒醉饭饱之后都满意而归。则社日活动的热烈欢乐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些诗正面详细地描写了社日活动,如杨万里观社诗:“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饷癫。”使我们充分领略了社日活动的狂欢场面。此诗在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正面描写社日活动,而是通过对社日活动开始前与结束后的情况描写来反映社日活动的快乐与热闹。另外,此诗用通俗语言、白描手法写出了古代某些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农村,在丰收年景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
-
强国 刑范正①,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
-
宋词典故·好山如好色 【出典】 《论语·子罕》:“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七《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诗:“多君贵公子,爱山如爱色。” 【释义】 苏轼诗变
-
乞之忍第六十二乞之忍第六十二 箪食豆羹,不得则死,乞人不屑,恶其蹴尔。 晚菘早韭,赤米白盐,取足而已,安贫养恬。 巧于钻刺,
-
闫荣霞·朋友赠我马齿苋闫荣霞今晚我家吃了一餐凉拌马齿苋和马齿苋炒肉丝。苋根细嫩,叶圆如眼,是朋友送的。她的马齿苋长在自家小园。把马
-
王子猷居山阴 〔2〕 ,夜大雪,眠觉 〔3〕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4〕 ,因起仿偟 〔5〕 ,咏左思《招隐诗》 〔6〕 。忽忆戴安道 〔7〕 ,时戴在剡 〔8〕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9〕 。
-
【注释】:
-
此曲起首两句,从意义上说是流水对,即出句与对句连续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天上的织机停止了工作,一匹雪白的绸绢从危立的石壁上方高垂下来,寒光闪闪,瀑布的形象既雄壮,又飘逸。“天机”、“月梭”、“石壁高垂”,无不形象恢弘,这就自然而
-
【原题】:春秋终讲伏蒙知府谏议临视学舍宴劳诸生谨成小诗叙谢
-
双调·得胜乐·秋水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简析作者在这支小令中巧妙地排列了夕阳、残
-
《曝书亭集》有《风怀》二百韵,朱竹垞未通籍时为其幼姨所作也。姨,冯氏,世居碧漪坊,与朱宅相近,即《风怀》诗中所谓“居连朱雀巷,里是碧鸡坊”是也。竹垞少尝读书冯宅,年十七,赘焉,与幼姨情益笃,而家人防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