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题 解】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次,停泊。由于诗人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于吴楚间”,此诗当是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舟次北固山下时所写。面对着南方冬日将尽而春意欲来之景,触发了心中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中以一个北方人眼中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无不牵动旅人情思。这一切与诗人故乡的春天很不相同,不禁引发诗人的乡愁。虽人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间。
全诗叙事明确,写景逼真,生动自然,和谐优美。首联对仗工整,“客路”——“行舟”,“青山”——“绿水”,互文见义,语出天然,清新流畅。此处再加“外”、“前”二字,确定此次行程介于水陆之间,自然领起下文。颔联则通过一个“阔”字和一个“悬”字把“江潮”、“江岸”、“风”、“帆”给写活了,画面清新,文辞隽永。而作者创设了“一帆悬”这一小景融进“两岸阔”的大景之中,有“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妙处。
即景又生情。诗人由自然界的时序交替,顿生乡思之情。颈联中“生”和“入”字,将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出神入化,开辟出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自由空间。它似乎巧妙地道出了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又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了“海日”、“江春”之中,流年虽如江水东流一般不可回还,可诗人心中的乡情却不因岁月的交替而流逝。因此,远行江中的诗人不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从而引发了以“雁”传情报平安的联想。
整首诗歌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如同白描,虚实相生;第三联的意象壮观绚丽,境界阔大高远,极富哲理性;尾联中的“乡书”、“归雁”又紧扣首联中“客路”一词,直抒胸臆,使得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真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
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温谷葱葱佳气色,离宫奕奕叶光辉。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群仙洞府那相及。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
-
《惯于长夜过春时》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养花人在长夜里独自照料花卉的情景。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读后令人感叹生命的宝贵,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之情。整篇文章语句通顺,充满诗意,给人以深思。
-
【名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语出《易·系辞下》。君子要不断积蓄才智,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器:指才能、才智。时:时机。
-
李白的《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一首讴歌战士英勇战斗的诗。诗中描述了战场上的血与火,描绘了军人们勇猛无畏的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头杨树战风摧"这两句表达了战士奋勇杀敌的觉悟。整篇诗充满了豪情与激情,展现了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读来令人激动和赞叹。这首诗也向我们传递了信念和勇气,让人们对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勇敢。
-
天矜 ① 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 注释 ①矜:怜闵。 译文 上天怜闵民众,民众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 感悟 君王和民众各自有上天赋予的使命:君王负有治理民众的使命,但是却没
-
【3874】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周国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印张9,2018年3月第1版,45元)△共6章:①让生命回归单纯;②独处也是一种能力;③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打破在井沿上。比喻担着风险做事总有失手的时候。此语出现甚早。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楚王想聘任陈仲子为相,派去的使者看到陈仲子正在浇菜园子,便说:“我看你浇
-
名言: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句意: 创作要做到文辞丰富时不多余一句话, 简约时仍不失掉一个词。 出处: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
作者: 张俊山
-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这首《点绛唇》咏兰花词,上片是写兰花生长的环境和不同凡俗的志趣。“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