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子·皇甫松》原文与赏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采莲子原有两首,这里选其一首。
这首采莲子,本是抒情性作品,但却包含有生动的情节性因素,其中有环境渲染,有细节描写,有心理刻划,有主要事件的过程叙述。作品的喜剧趣味,就是由这些因素共同形成的。
“船动湖光滟滟秋”,首句写水乡秋色。“船”、“湖”,立即使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水乡气息。船,又是“动”的,暗示了有人在水面上活动。湖,波光滟滟,清爽怡人,把读者带进了水乡的佳景胜境之中。“秋”字的使用,不只是一般地交代时间,更是对水乡秋色的着意渲染。它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平铺在湖面上的一片片青色的荷叶,一处处丛集的菱角;少男少女们正划着小船,穿行在青荷绿菱之间,摘着菱角,剥着莲子,互相嘻戏……“贪看年少信船流”,就在这群少男少女们当中,有那么一位多情的姑娘,发现自己心爱的情人也在湖上,便一个劲儿地瞧着他,竟忘记了摘菱、采莲、驾船,以至自己的小船随波漂流,任其东西,也不知觉。“贪”,不知满足;“信”,任凭、随意。这两个细节,极其传神。“贪”,表现了姑娘对情人看不够的深情;“信”,刻画了姑娘忘乎一切、不由自主的傻态。姑娘的神态举止如此失常,旁观者便会觉得有趣、可笑——尽管诗中此时尚未有旁观者出场,但作者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已让以旁观者身份欣赏的读者获得了这种趣味。情动于中而发乎外。“无端隔水抛莲子”,姑娘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火一样的爱情,禁不住抓起一把莲子向情人船上抛去,内在的“情”,终于转化为外在的“行”。“无端”,无缘无故,这里实际上是指情不自禁。“无端”一词用得很贴切。从情人一边看,他也许尚未发现姑娘的注目深情;莲子抛来,使他大感意外,故可视为“无端”;从女主人公一边看,尽管她对情人失神忘情,专心不移,但尚未有一言半语相沟通,忽然抛出莲子去,也未必不后悔是一种鲁莽的举动,担心会让情人产生“无端”之感。但是,此举决非“无端”,而是这位姑娘感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其“看”——“抛”——“羞”情节过程中的中介环节。以“莲子”人诗,也很精采。姑娘正在采莲,顺手抓把莲子抛出,十分自然,很有生活气息;且“莲”与“怜”谐音,“怜”是爱的意思,“莲子”就是“怜子”,“怜子”就是“爱你”,故抛莲子表爱情,一语双关,又很巧妙、有趣。“遥被人知半日羞”,姑娘觉察自己的举动被人远远地看见了,害羞得脸红了老半天。诗歌的前几句都是从姑娘一边落笔的,所以结句仍从写她的心理活动人手,通过她自身的感受交代别人已经看到了她的举动,用笔严谨,不枝不蔓;这样用笔,既写了“人知”,又写了自羞,一笔双到,也很精炼。
诗歌的结句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位女主人公,一直沉浸在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之中,她怎么也没有想到, 自己隐藏在内心的秘密因抛莲子一举而暴露在别人面前。情节的这一陡转,给这段小小的爱情故事带来了波澜,制造了喜剧氛围,使读者从她害羞的脸上,看到了她纯洁的心灵,健康的情操;也使读者从诗人对姑娘善意的嘲笑中,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幽默和诙谐。
-
诗歌。柯岩作。写于1976年。诗歌为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而作,通过人们对周总理急切而深情的呼唤,以及祖国山河大地的声声回应,展开丰富的忆念和想象,抒写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永不分离的动人情景,再现
-
【原题】:登普宁寺岁寒庵面江山之胜令人欲赋而长老因公出诗集相示作此诗谢之
-
是故智者 ① 之虑,必杂 ②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③ 可信 ④ 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第八》) 【注释】 ①智者:明智的将领。②杂:此指兼顾。③
-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长驱大浪
-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1],罟师荡桨向临圻[2]。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题解] 沈子福,作者的朋
-
【原题】:福州堂下小栏花卉多是手栽今已繁盛因赏花有所感悼
-
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犹当隐季主,未遽逃梅福。空肠吐馀思,静似蚕缀簇。寸田结初果,秀若铜生绿。荆棘扫诚尽,梨枣忧不熟。高人宁铸金,下士乃服玉。君看岭峤隘,我欲巾笥蓄。曾攀罗浮顶,亦到朱明谷。旋观真历
-
欲结千年实,先摧二月花。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久已逃天网,何而服日华。宾州在何处,为子上栖霞。
-
外国童话《[挪威]埃格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节选)》鉴赏
-
[唐]杜荀鹤 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 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 题桥每念相如志,佩印当期季子荣。 漫道强亲堪倚赖,到头须是有前程。 《遣怀》为杜荀鹤书写人生体验之作。诗的一、二两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