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
辛弃疾
【原文】
楚天[2]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3]。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4]。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5]?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5]。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7]!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8]!
【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楼上,下临秦淮河,可尽观览之胜。
[2]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古属楚国)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
[3]岑(cén):小而高的山。目:望。玉簪螺髻:比喻山形。玉簪:女子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饰物。螺髻:梳成螺形的发髻。
[4]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兵器,似剑而刃弯。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栏杆拍遍:北宋刘概少时曾凭栏而立,怀想世事,以手拍栏杆,并吟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5]此句是说:自己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脍(kuài):切得很细的
肉。季鹰:张翰,字季鹰,晋吴郡人。世说新语·识鉴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5]此句是说:自己不愿学许汜只知添置田舍。求田问舍:添置家产。刘郎: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人,许汜抱怨陈登豪气不除,竟然自卧于大床,令许汜卧于下床。刘备对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7]此句是感叹虚度年华。流年:指时光流逝。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8]倩(qìng):请,央求。红巾翠袖:女子妆束,借代歌女。揾(wèn):擦拭。
【作者】
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篇。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作者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对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病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全词就登临所见发挥,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上片以山水起势,千里江南,秋气横空,水天相接,苍茫一片。遥望北方,山峦峥嵘,千姿百态,似乎向人们表示着无穷的愁苦和怨恨。这显然是以景寓情,写山的怨恨正是写人的怨恨。“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逼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感。不用直笔,连用三个典故。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作者指出:既不能效法思乡忘国的张翰,又不能学习图谋个人私利的许汜。表达了他忧国忘家、关心祖国命运的激情。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统治阶级内部是不乏张翰、许汜这类人的。因此,作者在这里的揭露是尖锐的,批判是深刻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反映出他忧虑的是国势飘摇,年华虚度,报国无门。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地,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别具深婉之致。所以海绡说词谓其:“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谭评词辨也说:“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登临述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辛弃疾的水龙吟能以平凡的题材写出不平凡的杰作,强烈地表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动人心魄,催人奋进。这是与词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遭遇密切相关的。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这首水龙吟词,风格属于豪放一类。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而且,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我们百读不厌。
-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蜂喧鸟
-
交亲过浐别,车马到江回。唯有红藤杖,相随万里来。
-
君者,善群也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
【原题】:夏日与妙现老堂二公晚步江皋露坐月下夜分乃归老堂有诗次其韵二首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摘要: 诗的意思是:劝你不要爱惜华贵的金缕衣,劝你更要珍惜少年的宝贵时光。在鲜花盛开能够攀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摘取,不要等到花谢了之后空去摘取花枝了。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
-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
-
霜降(中国画)戴树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
-
早宦阅人事,晚怀生道机。时从学省出,独望郊园归。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岩扉。石头解金章,林下步绿薇。青松郁成坞,修竹盈尺围。吟风起天籁,蔽日无炎威。危径盘羊肠,连甍耸翚飞。幽谷响樵斧,澄潭环钓矶。因高见帝
-
当是描写人民不堪卫国虐政,招呼朋友共同逃亡之诗。共三章,每章六句。通过风紧雪盛的景物描述,渲染悲惨的气氛,表现得凛凛有寒意。
-
弱柳缘堤种,虚亭压水开。条疑逐风去,波欲上阶来。翠羽偷鱼入,红腰学舞回。春愁正无绪,争不尽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