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鸮·《诗经》》原文与赏析
鸱鸮鸱鸮!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今女下民, 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 予所捋荼, 予所蓄租, 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 予尾脩脩。 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 予唯音哓哓。
这是一首“禽言诗”,假托一只小鸟的口吻诉说遭到鸱鸮的欺凌,以此表示对恶势力的抗争。
诗的第一章控诉鸱鸮夺走了它的儿子,并呼喊“无毁我室”,发出孩子被劫夺, 自己辛劳哺育而落空的哀呼。鸱鸮就是猫头鹰,它本是益鸟,捕食田鼠、野兔及其它小鸟。因了它昼伏夜出,鸣声嘶哑,猫头之形怪异,古人都认为它是恶鸟。作者在这首诗里,站在鸟类的立场,加上普遍性的观念,也就把鸱鸮作为邪恶强暴势力的象征。
第二章写劫后收拾残破的窠巢。趁还没有天阴下雨,赶快飞到桑根剥取树皮,扎缚被损坏了的窗户,看你树下的人们,还能欺负我吗?鸟儿被鸱鸮毁了家室,劫了子女,仍不屈不挠地自救,既表现了求生的意志,又隐含着对恶势力的愤怒。
第三章回顾自已经营室家的辛苦。说自己脚爪忙不停,取来芦花垫窝儿,积蓄了许多茅草,嘴也皴裂了, 可是巢儿还没有筑好。这一章小鸟的自述,更反衬了鸱鸮残暴的可恨,也可见小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章总括形容自己的憔悴模样。小鸟说自已的羽毛渐渐稀少了,尾巴也干枯了。在风雨中小巢儿危险极了,急得只有大声呼叫。本章写小鸟的外形、内心,甚至模仿鸟叫的声音,维妙维肖。
这首诗怪就怪在通篇代禽言。它可以说是我国禽言诗之祖。诗人笔下的鸟,有禽类特征,又通人情。它有羽毛、尾巴,能鸣叫,会筑巢,又有亲子的爱念,对敌人的怨恨,对危险的恐惧。它不同于硕鼠的人对鼠讲话,而是鸟对鸟讲话,或是鸟自述,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寓言、童话。
这首诗名为写鸟实为写人。其中受害的鸟儿实为代表着劳动人民,鸱鴞则为剥削阶级,借鸟的遭遇影射统治者的残暴,夺人妻了,毁人家室。经诗人以这怪奇的方式表现,则确可以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因其表达方式的奇特和达意传情的自由,给后世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例如汉乐府中的蜨蝶行、杜甫的义鹘行、门居易的燕诗示刘叟等都属此类。
-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很少的 终身不仕,以布衣终老的人。 都说孟浩然是在仕和隐中矛盾着的人,其实这是不了解孟浩然。他是 性爱山水田园,并不想当官的人。 他曾经
-
梁维西南屏,山厉水刻屈。禀生肖剿刚,难谐在民物。荥公鼎轴老,烹斡力健倔。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岔坲。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茫漫华黑间,指画变恍欻。诚既富而美,章汇霍炳蔚。日廷讲大训,龟判错衮黻。樊子坐宾
-
【注释】:(予在吴城围中作《怀友》诗廿三首,其后题识四人,乃嘉陵杨孟载、介休王止仲、渤海高季迪、郯郡徐幼文也。时予与诸君及永嘉余唐卿者游,皆落魄不任事,故得流连诗酒间,若不知有风尘之警者。及兵后,予移寓武林,向所怀者往往不相见,而五君者或谪
-
高住最高处,千家恒眼前。题诗饮酒后,只对诸峰眠。
-
南朝乐府民歌闻欢下扬州, 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 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 橹折
-
大丰梅花苏北没有梅,或极少见。听说盐城大丰有一处西郊梅园,梅花开得好,心头一热,就去赏了。每年春天都要踏青赏花,去连云港石棚山赏桃
-
绿杨堤,青草渡。花片水流去。百舌声中,唤起海棠睡。断肠几点愁红,蹄痕犹在,多应怨、夜来风雨。别情苦。马蹄踏遍长亭,归期又成误。帘卷青楼,回首在何处。画梁燕子双双,能言能语,不解说、相思一句。 作品赏析
-
国学名句“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出处和解释
【名句】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如果欲望没有限度,那就会失去所有的欲望;如果占有东西而不知道满足,那就会失去全部占有的东西。说明贪心不足,什么都想据
-
本篇究竟为谁所作,学术界有争议。自王逸《楚辞章句》明确地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直到晚清,一般学者对此并无疑义。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