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匈奴歌
无名氏
【原文】
失我焉支山[1],令我妇女无颜色[2]。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3]。
【注释】
[1]焉支山:在今甘肃西部。
[2]无颜色:指因生活贫困而面色不好。
[3]蕃息:繁衍生息。
【作者介绍】
匈奴民歌,作者不详。
【赏析】
此歌本为匈奴人所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乐府诗集引十道志说:“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又引汉书:“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汉书·武帝纪:“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所谓属国,就是“存其国号,而属汉朝”(颜师古注)。这首匈奴歌就是匈奴土著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侵占他们土地的暴行的反抗之歌。
“焉支”,山名,在甘肃省山丹县东南。“焉支”又和“燕支”通用。燕支是西域所产的一种草,可作染红的颜料,用它润面,叫燕支(胭脂)粉。歌辞即用“焉支”双关“燕支”,以妇女不搽胭脂,面容将失去红润的色泽来暗示匈奴人民失去美丽的河山后的痛苦心情。
“祁连”,山名,此指北祁连,即今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六畜”,牛、马、羊、猪、狗、鸡。此泛指牲畜。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最珍贵的就是能蕃息牲畜的水草地。燕支、祁连都有水草丰美的山麓,一旦失去,六畜不繁,其困苦可想而知。
这首歌谣用粗线条勾勒出匈奴人民失去领地的困苦生活。两个“失我”突兀而出,重叠连用,正见其逐层加强的愤怒心情。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 ① ,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
-
广州东郊有座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庙里塑有波罗国(一说是波斯、一说是印度)使者达奚司空的圣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传说中的波罗神诞,四乡善男信女,都来朝拜,争相购买一种用纸扎和鸡毛粘制工艺品——
-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老色头发白,病形支体虚。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如?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旋师喜捷李隆基①边服胡尘起②,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③,貔虎振军威④。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注释】①
-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
-
不作流水声,行将二十年。吾生少贱足忧患,忆昔有罪初南迁。飞帆洞庭入白浪,堕泪三峡听流泉。援琴写得入此曲,聊以自慰穷山间。中间永阳亦如此,醉卧幽谷听潺湲。自从还朝恋荣禄,不觉鬓发俱凋残。耳衰听重手渐颤,
-
南朝·宋·刘义庆远公在庐山中2,虽老,讲论不辍3。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春晓古诗词表达的意思,内容包括《春晓》这首古诗表达了什么意思,春晓的古诗及翻译,《春晓》这首诗的意思。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春晓》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