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乐天秋题牡丹丛》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和乐天秋题牡丹丛咏牡丹诗鉴赏
元稹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
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
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监察御史元稹由于自行代理河南尹房式的职务,更由于“争厅”而得罪宪宗所宠爱包庇的宦官仇士良,因而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稹的挚友白居易不但屡次上书为元稹鸣不平,而且频频寄诗问候慰藉贬中的元稹。秋题牡丹丛(全唐诗432卷)就是其中一首,白诗云:“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芽今亦销。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诗抒写了诗人在秋露凝重之夜面对牡丹丛而产生的怅婉之情,短短六句神情毕现,元稹因之作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首句“敝宅艳山卉”,是诗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敝宅,指长安靖安坊宅,为元稹在京时的寓所。元稹因白居易在长安观看牡丹丛而联想到自己在长安生活时居室周围山花艳放的情形。牡丹,花繁色艳,是富贵的象征。唐代王公大族、达官显贵无不对之垂爱异常,以至“数十千金买一窠”。而元稹却不趋时尚,独在房屋周围遍种普通的山花。这就是元稹早期的性格!在任监察御史的岁月里,他不畏权势,“专心纠绳”(同州刺史谢上表),弹奏数十事,内御外权贵宠臣无不恨之入骨,而这正是元稹遭贬的背景
元稹“负气”离长安时,与白居易相遇于街中,二人马上话别。其时,他仍不悲观,他知道裴垍对他将更加信任,期待着裴垍的提携,可没过多久,裴罢相,房式又升为观察使。面对如此现实,元稹怎不心灰意冷?“别来长叹息”一句宛转地道出了元稹遭贬以来的痛苦心境。
三、四两句,是元稹表述读了白居易牡丹诗后所产生的遐思。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元稹遭贬,白居易“累疏切谏”,可是“疏入不报”。秋题牡丹丛流露了白居易与元稹别后的悲慨颓唐之情。知音知心!元稹于诗中仿佛看到了朋友黯然伤别的神情,元稹与白居易,一个在江陵,一个在长安,路途遥遥,远隔万水千山,他们以诗诉说别后情怀,表达相互间的思念。元稹透过白诗看到了对方“摧颓色”,一种情怀,两处闲愁,此时的元稹境况又是怎样呢?“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二句巧妙地回答了朋友的忆念。你要知道我在离别后的情形,只要多多观看一下秋日牡丹丛的样子,我的容颜与它们一样摧颓憔悴。
历来诗人状牡丹,大都描绘其芳姿丽质,而元白诗中的牡丹,则是饱经风霜后叶落花零的惨败景象。红消香断引起了诗人无限伤感爱怜,这正是元白二人当时失意情怀的自然折射。
元稹的和诗写得质朴晓畅,其艺术构思也很奇特。首句写别前,次句写别后,内容上有着很大的时间延伸性。三、四两句紧扣“和”字,抒写读诗之感。五、六两句描述别后情状兼答原诗。整首诗结构严谨,布局紧凑,物我一体,不粘不脱,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咏花之作。
-
第 347 页[①]骢马:青白杂毛的马。络头:马羁,笼头。吴钩:吴地所产的一种宝刀,似剑而曲。这二句是写少年骑着配有金笼头的马,锦带上佩着吴钩。 第 347 页[②]失意:不遂心。相雠:互相结为仇敌。雠,同“仇”。这二句是说在酒席之间
-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
-
作者: 仲跻昆林丰民 【作家简介】艾布·阿拉·麦阿
-
【原题】:李粹伯命赋枕流已读佳篇不容着语戏书二伽陀问之
-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高堂会食
-
柳淡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淡,字中
-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 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
-
欺之忍第三十九欺之忍第三十九 郁陶思君,象之欺舜。校人烹鱼,子产遽信。 赵高鹿马,延龄羡余。以愚其君,只以自愚。丹书之恶,斧钺
-
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虚一室,多传此待乐天来。
-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1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2 。入春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3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4 。 淮左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