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雨中明庆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雨中明庆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
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著酥煎。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发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诗人到明庆寺赏牡丹花陶醉留恋的小诗。
据查慎行的咸淳临安志记载,明庆寺,在木子巷北。唐大中二年,僧景初建为灵隐院,祥符五年改为今额。
诗的前两句写实,即对眼前的牡丹花艳丽芳姿状貌。“霏霏”:形容雨雪之密,盛貌;妍:美丽;烁:光芒闪耀;然:“燃”的本体字。这两句的意思是牡丹花在密密的雨露中开得清秀美丽,夜晚在明亮闪烁的灯光下,它红艳得象要燃烧一样。
诗人开篇即脱开寻常赏花中的“春日”、“月下”之环境,尤其一字未提及牡丹花,却引我们进入别有情趣的群花怒放、姿态万千的画面:霏霏细雨之季,莹莹夜露之时,诗人或群或寡,秉烛夜游,来到明庆寺赏花为乐,自感别有一番情趣。今夜寺园中百花盛开,牡丹花居于魁首,在霏霏细雨之中独展雄姿,香弥庭苑,傲然生辉,以灯照之,红艳欲燃。这里巧妙地用了韩愈芍药诗中“红灯烁烁绿盘龙”之意。看到此情此景,赏花者谁人不为之惊叹?谁人不为之振奋?必然觉得大开眼界、心旷神怡,心中洋溢着牡丹花带来的轻松欢愉之情了。
好花名花无人不喜、无人不爱,自古以来,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美好的生活环境往往被比作花园。特别象诗人一生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升沉于政治漩涡之中,就更能领略这大自然赋于生活的美与诗了。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有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恰当,自然、情浓意深。
“花未老”应崔涂诗“雨暗江花老”;“酥煎”据洛阳贵尚录记;孟蜀时,兵部贰卿李昊,每牡丹花开,分遗亲友,以金凤笺成歌诗以致之。又以兴平酥同赠,花谢时煎食之。古人煎花而食从屈原诗中“朝饮蔷薇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可见早有所本。这两句意思是:明天,在春阳下,花儿依然盛开不败,所以不应忍心用酥煎而食之。
当诗人陶醉于牡丹娇姿之时,又自然联想到红花易老。诗人多么想让姹紫嫣红久驻人间,能尽情闻其香、睹其艳、赏其美啊,他不愿设想明天的骄阳将会夺去花的芳姿,也不愿象古人那样,忍心将它煎而食之。后两句将诗人珍爱牡丹之情溢言于表了。
此诗前两句实写牡丹,用“霏霏雨露”环境衬托出牡丹的妍美,又用“欲然”作比,将牡丹花居群之魁首具体化。于是近视牡丹为“清妍”之貌,远赏牡丹为“欲然”之态。后两句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用“花未老”表愿永睹牡丹之芳姿,以“未忍酥煎”表深喜牡丹之厚意。故虚实并用,远近结合的写法,将雨夜赏牡丹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显示了诗人熟练驾驭语言和大刀阔斧剪材的能力。短短的几句诗,蕴含的意味和境界都是遥深的。
-
题花山寺壁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题解此诗当是作者游历镇江花山寺时,在墙壁上的题诗。《镇
-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宋词典故·三户存楚 【出典】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南朝宋·
-
右翅低垂左胫伤,可怜风貌甚昂藏。亦知白日青天好,未要高飞且养疮。
-
这里谈的是古诗词的风格问题,而风格就是本人(德·布封),所以我们还是从诗人自身谈起。豪放派诗人一般感情比较外露。他们胸襟博大,率性而
-
经 吴子使札来聘。 传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 唐李白 《长相思之二》 【翻译】 夕阳西下,暮色降临,花儿蒙着水气,犹如含着雾,含着烟。月光皎洁,如同白绢,她呀,因为忧愁而彻夜难眠。 【原诗】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之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名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之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注释: 六艺: 指孔子编定的教科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书。 句意: 孔子用《诗经》《尚书》《礼记》
-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
落日叩溪门,西溪复何所。人侵树里耕,花落田中雨。平野见南山,荒台起寒雾。歌舞昔云谁,今人但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