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瑞香花》咏瑞香花诗赏析
瑞香花·瑞香花咏瑞香花诗鉴赏
杨维桢
一团华盖翠亭亭,万个丁香露欲零。
日炙锦薰眠不得,玉人扶起酒初醒。
杨维桢生逢元末明初动乱之世,张士诚曾招他入幕,他不就。明洪武二年朱明王朝又召他进京,仍不就。说“哪有八十老妇快要进棺材了还再出嫁道理?”于是,就写了一篇老客妇词奉上。朱元璋对他还比较客气,命他进京留住数月后放还。后来的辞不应召的文人有的就被斩首抄家。诗人高启就因辞官被腰斩,结局很惨。因为朱元璋明令“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他在元末诗坛上小有名气,有虞(集)、杨(维桢)、范(德机)、揭(溪斯)之说,称赞他的诗为四人之最,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令人耳目一新。也有贬他的就说他是文妖。他的这首咏瑞香花的绝句却写得很有特色。瑞香,又称“睡香”,四时长青,春季开花。花集生于顶端,呈头状,外为紫红色,内为白色。其突出特点是芳香浓烈,如薰如醉。宋·张舜民称“槛中紫艳才盈握,天上花香暗袭人。”指的就是瑞香花香味从开花之时就阵阵袭来,经久不衰。而宋·曾肇说得更明确“风雨离披枝叶瘦,可怜终不减清香。”字里行间,一片赞叹之情。杨诗首句写瑞香花枝叶全貌。“一团华盖翠亭亭”是将瑞香花叶簇生呈伞形比作华盖亭亭而立。华盖,古时伞形车蓬。亭亭,形容其美好样子,接着“万个丁香露欲零”是写瑞香的头状花序好象千万个丁香花集生于顶端一样。零,是落的意思。欲零,就是正盛开而即将衰之时。这两句写了瑞香的叶与花形状,运用了华盖、丁香两物形象来作比拟,借以增强读者联想,使之留下鲜明印象。接下两句就转入瑞香花的芳香浓烈的描绘上。“日炙锦薰眠不得,玉人扶起酒初醒。”意思是在日光烘烤之下,瑞香花盛如锦,香气馥郁,就好象美人醉后初醒,被人扶起,婀娜多姿一样。俨然是一幅醉美人、睡美人图画。宋人范成大曾有诗说:“花气醉人浓胜酒”。据清异录载:庐山瑞香花又名睡香,因香气酷烈,四方奇之,以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杨诗中“酒初醒”“眠不得”都同“睡香”二字相关联,而且是将瑞香花比作为一个“玉人”动作,更具有吸引力。较之明·陈淳“东风故飘荡,薰人醉不醒”就增添不少情趣。
用花比美人,用美人比花本是常见笔法。但在杨维桢咏花诗中似乎对此格外偏好。如红梅诗:罗浮仙子宴璚宫,梅色生春醉靥红。十二阑干明月夜,九霞帐暖睡东风。”提到仙子睡东风,与美人相关。他的咏石榴花诗“密幄千重碧,疏中一拶江。花时随早晚,不必嫁春风。”着一“嫁”字,情趣盎然,也是一种暗将榴花比美人手法。再如“海棠花睡初著,唤醒一声红芍药。”(明皇按乐图)“乔家二女双芙蓉,一代国色江之东。”(题二乔观书图)也都是将花拟人,或将人比花。杨维桢逢乱世,隐居江湖,笑傲风月,自有放浪不羁才情,形之于诗,多着眼于此,也是自然之事。这首咏瑞香花的诗写瑞香之形与香所用的比拟手法还是很成功的。
-
《大教学论》 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J·A·夸美纽斯的教育学著作。本书中译本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名为《大教授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12月出新二版,编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
诗作于崇宁二年(1103)六月鄂州南楼。描写登临远眺之景,写出夏日鄂州的湖光山色、十里荷香,境界阔大,气象不凡,抒发了贬官后寄情山水的闲适,显示了心胸的开阔。
-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
干事业之心产生于谋虑, 成功于努力, 失败于骄傲。 不谋虑就不会产生事业之心, 不努力就不会成功, 不骄傲就不会失败。
-
谏说之难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1]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
-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
-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极为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宋初,尤为难得,也传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 第一、二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已经飘荡很久了
-
宾王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示《闺情诗》并序〔2〕。跪发珠韬,伏膺玉札。类西秦之
-
典源出处 宋 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八: 居士庞蕴 (字道玄)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释义用法 唐代居士庞蕴参问僧道一 (俗姓马,人称马祖)
-
范成大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为了求得最起码的温饱,勤劳而多能的农家不仅锲而不舍地向土中觅食,而且千方百计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副业与林业生产。时至春日
-
【名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语出晋代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水流吟诵诗歌。两句写作者归隐田园后赏景赋诗的自由高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