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咏花名句

苏轼《梅花二首》咏梅花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梅花二首》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梅花二首咏梅花诗鉴赏

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 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尘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轼喜爱梅花,以梅为题的诗作近四十首。

宋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正月,四十五岁的苏轼刚从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文字狱中脱身,惊魂甫定即匆匆赶赴湖北黄州贬所。正月二十日,途经关山岐亭路,春风岭上见梅花。细雨濛濛,春寒料峭,草棘间的梅花虽的皪(鲜明貌)但凄清;何况经风摧残,花半雕落,更惹失意之人伤怀断魂。诗人的愁绪绕岭上梅花萦回,诸多感慨伴幽谷清溪流淌,遂以梅自比,咏花抒怀,赋此梅花二首。

第一首开篇,诗人以写意技法,传神妙笔,勾勒出一幅春日岭梅图:冬去春来,幽谷青青,溪水清沏,潺潺有声;野草荒棘,漫山遍岭,其间梅花,分外鲜明。以诗文书画冠绝当世的苏轼,诗中不独“有画”,且有音乐之声。你听:幽谷清溪,潺潺作响,琤琮叮咚,悠然悦耳。 这岂不似天然古琴奏出的一曲流水吗? 它以清幽高雅且不无悲凉的氛围,把荒野草棘间虬枝奇绝的梅花,烘托显现出来。这梅花,常引起诗人深情的回忆,在此后的诗中曾屡次提及,留下了“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南行度关山”,“殷勤小梅花”(王伯扬所藏赵昌花四首)等佳句。

接下来,诗人化用“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东风吹石裂”(欧阳修山斋绝句)、“借问梅花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等前人诗句,由昨夜裂石大风摧残繁花殆半,落梅似随飞雪飘洒关山的系列联想,形象地概括描摹了自身刚经历的惨痛劫难。“奋厉有当世志”的诗人,入仕不久即逢变法。被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虽曾提出过许多改易更革的主张,不过综观其在旧体制、旧机构下推行的变法,诚如鲁迅的评价,带有“半当真半取笑”的性质(晨凉漫记,鲁迅全集卷5第235页)。在具体改革方法上曾持某种不同政见的苏轼,对新法有过偏激之词,有些针砭也被证明不幸而言中;实质上在改除旧弊以富国强兵方面,同变法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可是朝中“新进”人物打击异已,诬陷他写诗对神宗“不臣”,于元丰二年七月至十二月间,将他系于御史台狱,险被迫害致死,后经多方营救,始免于难。回顾这场朝野翻腾激荡、自身死去活来的磨难,真如东风裂石般动魄惊心;念及半树梅花被风摧残凋零,诗人的心境象那虽然零落但仍洁如飞雪、清香如故的梅花,于愁楚悲凉中不失坚贞。

诗人在第二首诗劈头诘问:谁能持酒到深山幽谷慰藉这几经磨难的梅花呢? 实际上陡然提出个撕肝裂胆、催人泣下的疑问:谁能理解自己矢志报国有成却又屡遭打击迫害的是非衷曲呢? 于荒野间花开之日,鲜为人知,寂寞无聊,就象经世致用的主张不被采用一样;经风摧零落之时,花飞似雪,凄惨悲凉,更为愁绝。所幸的是,诗人毕竟愁中有幸。“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风摧梅花飞落溪水,幸有清溪浮载着飘向远方,不辞回环曲折相送至黄州;受挫被贬的诗人则以唯有浮载落花的清溪相送聊慰愁苦。尽管这更加反衬出心境的凄凉,但也毕竟是悲中之幸。面临浮送落梅的清溪,诗人肯定想到了终生与之相亲相知的胞弟子由。苏辙(子由)先曾因救冤狱中的哥哥而被贬筠州,成为“逐客”;后又奔波二百八十余里赶到陈州看望贬赴黄州的乃兄。诗人曾以“楚囚”自指深沉写道:“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奔驰二百里,径来宽我忧。”(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面临浮送落梅的清溪,诗人大概难忘却爱戴关怀自己的杭湖民众。屡受挫折而不消沉的苏轼,每到一地都切实地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以卓著的政绩造福于一方。因曾广施仁政有功德于百姓,所以蒙冤后“杭湖间民”曾为他“作解厄道场者累月”(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事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自注),成为救他出狱的深厚民众基础。面临浮送落梅的清溪,诗人也许看到了岐亭北山白马青故人来迎的影子。舍弃高官富乐而独来穷山隐居的故人陈慥,于岐亭迎诗人宿其家,留五日,用山肴野酿的醇香和高士异人的风范,伴送诗人走完了从岐亭到黄州那最后一百多里路程(岐亭五首·序、方山子传。由此可以想见,那“不辞相送到黄州”的三百里清溪之中,灌注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深情,溢满了真诚挚爱的民众厚意,渗透了肝胆相照的故友离谊。而这深情,这厚意乃至这高谊,才真正是慰藉诗人愁苦之大幸所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诗人的艺术造诣,正是到黄州后才走上了更臻完美的峰巅。这也许是他始料未及的一幸吧。

梅花二首看似平淡自然,实则意蕴遥深。第一首句句以梅花自喻,而妙在浑然未露,竟不点破。第二首由“落”字生情,诗思奇幻,于愁绝处写有幸,隐含着花虽落而志未失的信念。在艺术风格上,透露出由雄浑豪放向清旷自然转变的消息,镂刻下路标式的印记,堪称苏诗中的上品。

猜你喜欢
  •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疑问是求知的起点,只有在疑问中才能获得进步。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和困惑,但只有勇于质疑,才能不断探索。从疑问中找到答案,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因此,不要害怕疑问,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苏轼《南乡子 送述古》全诗鉴赏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作品赏析【注释】: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

  • 良知即是天理

    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后人议论歧出,如猜谜说梦,理解此一概念,当联系其传统意义及阳明哲学所赋予之意义。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

  • 怨古诗词赏析(孟郊的解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怨古诗词赏析,内容包括孟郊<<怨诗>>的解析,孟郊<<怨诗>>的评析,晚步西园(范成大)古诗怨字赏析。怨诗 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韩愈称赞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

  • 《八月十日夜梦登青城最高峰醮仙迷惘醮罢同羽赏析》

    【原题】:八月十日夜梦登青城最高峰醮仙迷惘醮罢同羽士二三人散策月下濯足涧水意甚适也推枕惘然纪以唐律

  • 谭嗣同《仁学》原文|鉴赏|解读

    谭嗣同《仁学》 (节选) 生民之初 ① ,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 ② ;夫

  •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桃李”类的诗句。 闪着光泽的桃花,脉脉含情地依偎在无盖的井旁。绵软的柳枝默默相

  • 白居易《老来生计》全诗赏析

    老来生计君看取,白日游行夜醉吟。陶令有田唯种黍,邓家无子不留金。人间荣耀因缘浅,林下幽闲气味深。烦虑渐消虚白长,一年心胜一年心。 作品赏析七律《老来生计》作于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洛阳时。这两句是说,人

  • 《进学解》原文|翻译|赏析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城南》是中国古代诗人曾巩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该诗以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为主题,刻画了诗人对城南景物的描绘与赞美。诗中语句通顺,描写细致入微,给人以美好的享受。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深情厚意的心态,感动了许多读者。《城南》给人以思乡之情,情感流露自然而真实,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是诗人对故乡以及城南的真挚感慨,也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