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浑《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柳浑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较多。
牡丹,在我国被称作“花中之王”,享有“国色天香”之誉。由于牡丹花色鲜艳,姿态优美,清香宜人,雍容华贵,我国人民历来都把牡丹作为吉祥、幸福和繁荣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有植牡丹、赏牡丹、吟咏牡丹的习俗。尤其在唐代,特别是大历、贞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达官贵人,爱牡丹如狂,“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所谓“花开时节动京城”正是这种狂热的生动写照。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曾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春有值数万者”。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当时就有很多诗人加以抨击。如白居易买花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尖锐的对比多么触目惊心! 柳浑对为买花而挥金如土的富贵闲人及当时赏花如狂的不正常现象也是极为不满的,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令人耳目一新。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一开始写出了自己爱花而又无钱买花的矛盾心情。“无奈牡丹何”,即对牡丹无可奈何之意。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 作者紧接着交待了原因:数十千钱买一颗。用“数十千钱”与“一颗”,在数字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花的昂贵,其中已经揭示了买花富人的享乐,以及百姓的贫苦。正如白居易写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五束素”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艳丽的鲜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从无可奈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蕴藏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尽管花的声誉这么高,看来作者无力买花,因而难得赏玩。因为最后他写道:“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较多”,到今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与普通的戎葵差不多。共,与也;不较多,比较起来差不多。戎葵,即蜀葵,也叫吴葵,一丈红,在花草之中,向来被列为下品。陈标蜀葵诗曰:“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闲处只缘多。”即使今天,农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乡下姑娘喜欢风仙饼子花,(饼子花即蜀葵)处处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欢牡丹富贵花,三天一过眼巴巴”,这都说明蜀葵这种花相当普通,品级很低。作者在这里将富贵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对比,认为这两者差不多,简直是震聋发聩。实际上潜台词是:牡丹花也不过如此,何必不顾民生疾苦,将价格抬得如此昂贵呢? 言外之意尖锐讽刺了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
历来咏牡丹的诗多写其艳丽不凡和高贵风格,这首诗一反常笔,表现了作者新奇立意。一个“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诗无一明显论褒贬之词,然而诗人的好恶之情却又得以充分表现,足见诗人手法之妙。
-
京本通俗小说 明代白话短篇(话本)世情小说集。残存第十卷至第十六卷,共七卷。不题撰人。有学者认为此书系后人作伪。 现存主要版本有1915年《烟画东堂小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
-
[明]方孝孺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唐代是我
-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
-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
-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
-
赠吴均 寒云晦沧洲,奔潮溢南浦。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风渚。 心知别路长,谁谓若燕楚。 关候日辽绝,如何附行旅。 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家世寒贱,好学有
-
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处在嵩阳。回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子晋少姨闻定怪,人间亦便有霓裳。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民间疾苦”类的诗句。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但是,担心炭价低贱,心里还是希望天气
-
【原题】:奉和御製朝谢玉皇大帝致斋夜天书道场观鹤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