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贞一《梅花》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盛贞一
古枝点点类璚瑰,不假天工为翦裁。
月夜孤标怜晚景,冰溪瘦骨绝尘埃。
寒香泣雨魂难返,贞节凌霜志莫回。
桃李未曾争艳冶,半窗疏影自徘徊。
这首七言律诗作者盛贞一,元诗纪事说她是“马彦奇妻,早寡。”元诗癸集说:“有三男一女,家甚贫,以指取渍麻水作点划教其子。自述诗有云:‘一经教子丹心苦,半世纫箴白发新。’又为梅花诗,多以自况,至正间,避乱居华岩。”这首以梅花诗寄托自己心志七律,可能是其中一首。
“古枝点点类璚瑰,不假天工为翦裁”是写古枝开花奇异天然,好象美玉一样点缀其上。接着下面一联“月夜孤标怜晚景,冰溪瘦骨绝尘埃”是描写梅花所处环境及处于这一环境中梅花的形象。在明月映照之夜,冰冷的溪水仍然透着阵阵寒意。此时此地的梅花孤独向晚,自临寒溪。瘦劲峭拔的骨干傲然挺立。这种意境当然不同于宋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优雅、宁静、和谐的氛围。“孤标”、“瘦骨”形成凄楚氛围,流露了作者丝丝悲苦心意。孤、瘦、冰、绝,这些字眼给人造成的意象当然与影、清、香、浮所造成的意象不同。如果说这一联还仅仅是梅花所处环境渲染烘托,多从外在着笔的话,那么“寒香泣雨魂难还,贞节凌霜志莫回”一联,则是明显地将笔触深入到梅花的内在精神品格上了。因是临“冰溪”,当然是“寒香”,“泣雨”又正同上联所描述的“孤标”相照应。“贞节凌霜”一句是梅花傲霜斗雪的写实,同时又是作者早寡而守节的自喻。以写实而论,写出了梅花不惧严寒的自然属性,在历代文人咏叹之中,又由这一自然属性联系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强暴、矢志不移的坚贞品格操守。不肯向权势低头的孤高之士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寄托自己的心志,如陆游等人咏梅之作。盛贞一作为早寡之人所说贞节当然是指从一而终的志向不肯改梅。就诗来说,比喻也确实得体恰当。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贞节的背后,隐藏着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妇女作出的巨大的牺牲。作了牺牲而不知,反而津津乐道于此,读至此处真是令人难免忧从中来。结句说“桃李未曾争艳冶,半窗疏影自徘徊”自言不曾与桃李争艳,独自徘徊于窗前,是写月光移动,梅花疏影也在随之徘徊。从诗结句看倒是很有余味的。因为使读者联想到似乎是作者自己在月下徘徊,种种心思也尽在徘徊中。总之这首诗从描绘梅花的形神两方面看都是很有特色的,尤其出自早寡妇人之手,,关合自家身世,托物言志,令人想见其冰清玉洁,孤标瘦骨的风神。可见她艺术修养之高。以贞节自守自得是其特点又是其弱点,这也难免、时代使然。同时的万氏咏枕上绣梅说:“洒潇英标别一奇,岁寒心事有谁知?妾心正欲同贞白,枕上殷勤绣一枝。”可看作是盛贞一的梅花诗同调。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
-
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
-
符言第十二题解“符”,又称“符节”。古代用竹木或金属制作,上书文字,剖为两半,朝廷与受命者各执一半,对证时两半相合,称为“符验”。
-
白居易《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萍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传说李白醉后泛舟采石,爱水中月,欲拾之
-
江水天连色,无涯净野氛。微明岸傍树,凌乱渚前云。举棹形徐转,登舻意渐分。渺茫从此去,空复惜离群。
-
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自君抛我去,此物共谁尝。世上强欺弱,人间醉胜醒。自君抛我去,此语更谁听。
-
颓垣破础没柴荆,故老犹言短李亭。敢请使君重起废,落霞孤骛换新铭。
-
关关啼鸟树交阴,雨过西城野色侵。避暑谁能陪剧饮,清歌自可涤烦襟。稻花欲秀蝉初嘒,菱蔓初长水正深。知有江湖杳然意,扁舟应许共追寻。
-
小学二年级古诗词教学案例(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讲解的)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二年级古诗词教学案例,内容包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讲解的,怎样给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养成教育古诗。教学内容:人教版二语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一《草》教材分析: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
-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注释: 非战: 不通过战斗。 句意: 善于用兵的人, 不通过战斗而使敌军屈服, 不通过进攻而夺取敌人的城堡, 不必旷日持久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