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汉魏六朝诗

虞世基《出塞(其二》边塞诗作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虞世基《出塞(其二》边塞诗作

出塞(其二)·虞世基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依长剑,日落风尘昏。

这是虞世基与杨素的唱和之作,杨素作有出塞二首,一时名士薛道衡、虞世基均有和诗,本诗即为虞作的第二首。杨素曾统兵到塞上抗击突厥入侵,于边塞征战颇有切身体验;至于世基,直到杨素去世时,还不曾亲临边塞,所以诗中内容,应全出于世基的悬想,而非真实之事。但唯其如此,诗人的想像力之高超、才情之卓越,也由此更能令人惊叹了。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起二句是互文。元戎即主帅,与“上将”意近。三略,相传西汉张良师从黄石公,得授兵书三略。九命,周代官秩分为九等(命),九命相当于一品。“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二句分承前二句:主帅既娴于韬略,自当遥慕古人建功立业的志节;既受高官显爵,自当开边拓地,以报君恩——这种想法,在今日未免要令人皱眉,但在世基则是极自然而顺理成章的。不管怎样,这个起首总还是颇为堂堂正正的。“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山西即太行山以西,“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一带自古便是良将勇士的渊薮。主将是谋略深远,部下是秦陇健儿,而塞北的敌手,却是飘落穷沙、无家可依的野鬼游魂,然则大军虽未出塞,而强弱之势已判、孰胜孰负已决。本诗通篇未写塞北如何恶战,读来却无所憾,全仗了这二句已经暗中造就了必胜和轻取的乐观气氛。句中“气”与“魂”均为可感而不可触摸者,对得十分精工,此诗中多工对,而以这二字最为上乘。“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兵将既合,大军遂浩荡西进。陇坂是陇西(今甘肃东部)的一条长坂(山坡),军士们扬起如林的鼓槌,登了上去。“扬”字提示士卒情绪的激昂,还不算奇,后一句“勒”字,则非精思不能得:若纵马直下山坡,非但要踏乱步卒行伍,且骑速不断加快,亦有失蹄之虞,故须勒紧笼头,款步徐下。“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诗人的笔走得好快,转眼大军已在玉门关头誓师,将直度大漠,悉驱胡虏!誓毕,悠长的队伍便开关而出,万里远征,由此开始!以上十句写出塞的因由过程,可算一层次。

诗的后十句写出塞后种种情状,是诗的精采部分,诗人极尽其搜剔想像之能事,惨淡经营出了一组出塞大观图。“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是塞外追寇图。骑士们无暇宿营,轻装疾进;他们振响长鞭,战马带着兵车纷驶如云。轻赍,即轻携、轻装之意,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说霍去病的大军“约轻赍、绝大漠”,驱逐匈奴,封狼居胥,是为汉家武功之最盛时。若联想到这一节,“轻赍”二字的份量便自不轻了。鹜,交驰;戎轩,兵车。“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是塞外军行图。懔懔为劲烈之貌,萧萧为马鸣之声,两个叠字词用得也切,对得也好。这二句补足上文,令人倍觉在狂风中疾进的将士及战马的艰辛,自非闲笔,惟其构思比之其他各联,略嫌平常;不过,下面“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二句,是极壮阔的塞外冰雪图,或许诗人正是要造成句意一驰一张的效果吧。塞外的大雪已不是漫空纷飞,而是层层压下,令人举目不见苍穹,亦令天色全然无光,天山大道也给这雪压得暗沉沉地莫辨东西了。塞外的厚冰也不是密封河面而已,却是凝成巨块,堵塞河源,令河水为之不流。多么雄伟的景象,多么雄浑的境界,多么雄健的笔力!“塞”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暗”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一字,整个天山便浑然一色了,若换了“压”、“没”、“迷”、“封”等字眼,在它面前无不显得既太坐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这二句以气象胜,下面的塞外营阵图则以奇特胜。“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早晨,连营烽火全被浓密的朝雾裹得严严实实,黯然无光;入夜,严寒一到,满营旌旗上的露水顿时结成厚霜,那旗帜刚才还在风中翻飞,转眼就直挺挺地张着,给冻得动弹不得了。这又是何等令人心惊目骇的奇观,何等令人拍案叫绝的妙笔。诗人雄奇的想象力,至此臻于极致。最后,“耿介依长剑,日落风尘昏”,在大漠薄暮的画面衬托下,诗人郑重地绘上了一位依剑而立的军人,他对那落日的苍凉,那风尘的昏暗,全然视若无睹、不以为意,他目光远注,其神色之坚毅肃穆,足可使人想见他勤于王事的耿耿忠心、百折不回。他是那位元戎上将?还是一位山西勇士?抑或是二者混合的化身?这个答案,既隐藏在混混风尘中,也一如风尘一般混沌不清。这个结尾,既将“塞外”的边线推到落日极远处,又暗示了将士开边拓地之志的无穷无尽,语意含蓄不尽、发人遐思。如果不去争论这类战争的正义与否,单就诗本身而言,如此结尾,实可算篇末奇峰。

本诗虽是乐府拟作,但因诗人才华卓绝,运思高超,故读来但觉精采纷呈,又觉有一股壮气回荡于字里行间,完全可以称为大气磅礴的力作。这首诗对后来盛唐边塞诗也有很大影响,非但诗中建功立业的雄心、轻视敌寇的乐观、以及道途行军艰辛的描写,都可在盛唐诗中找到继承的线索,甚至其佳句也多被化用。“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千年来为人激赏不置的名句,而都脱胎于本诗。隋炀帝的开边以失败告终,自不能与盛唐的开边相比,因而此诗不及唐人之作有名,也是情理中事。但它的佳句却能令王、岑二位边塞诗大家甘心服善、步趋其后,单凭这一点,诗人身后有知,也足可以自豪不已了。

猜你喜欢
  • 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词的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十首古诗鉴赏,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 《行路难(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行路难(三首)李白【原文】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郭蓓《蜿蜒流淌的一条大河》

    一道淮水从曹多勇的小说世界中蜿蜒流过,这条活泼又深沉的大河承载了多少复杂的况味,使得曹多勇的小说境界因此美丽、开阔了许多。曹多勇出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 《躲进一座山里》徐迅散文赏析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到哪里?躲进一座山去。躲进山里的隐士形形色色,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人——他

  • 杜甫的诗:《兵车行》全诗翻译注释及鉴赏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

  • 古代民歌《采葛》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是一首劳动青年男子所唱出的一支思念情人的恋歌。从被思念的女子采葛、采萧、采艾三个劳动场面和行为来

  • 《良月十六日以祈晴宿斋郊坛寺僧拉登梅岩读高赏析》

    【原题】:良月十六日以祈晴宿斋郊坛寺僧拉登梅岩读高孝两朝宸翰记事

  • 柳永《煮海歌》全诗鉴赏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船载肩擎

  •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根据王维的诗句“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守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夜景和青少年侠客的壮志。 在长安这座古城中,少年游侠站在守楼上,仰望夜空中的明亮星辰。他目睹了夜空中最亮的明星——太白(古人称呼金星为太白),令人心悸。太白在夜空中高悬,宛如守护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与此同时,陇头传来的明亮月光投射在关山之间,映衬出清晰的轮廓和曲线。这明亮的月光仿佛是从远处来到关城附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美丽。 夜晚的陇上,一位行人吹起了笛子。笛声响起,随着夜风传播远方。这首曲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先秦诗歌
  • 元明清诗词
  • 汉魏六朝诗
  • 千家诗全集
  • 白渔诗集
  • 经典古诗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