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垂杨·秋怀渐远》清代词作鉴赏
立冬前七日闻蝉和叔安 秋怀渐远。听苍黄病柳,一声凄婉。曳入西风,可应还似秋前满?分明凝绝重低转,替人说、嫩凉池馆。被连番、青女无情,把露华偷剪。 知否吟蛩乍缓?便户下床头,不成浓暖。漫立高枝,夕阳偏向疏林展。谁留鬓影谁纨扇?但赢得、琴丝题怨。宵来霜月孤行,魂易断。 -----周济
叔安是作者的好友,两人颇多诗词唱和,但身世不详,待考。垂杨这个词调是南宋陈允平的自度曲,原是咏垂杨的,故取以为名。后来填此调者甚少,仅元代白朴一人,可以说是个僻调。周济的词,词旨大都比较隐晦难解,因为在创作上他有“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蒋兆兰词说序)的偏向,因而有时就给读者造成莫测高深的迷障。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蝉之作。礼记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立冬将至,时属季秋,而尚能闻蝉鸣,由此引起词人那敏感的神经的反射,于是作词抒怀。古来咏蝉诗词众多,多有所寓意,周济作为常州派词论家,是主张“词非寄托不入”的,这首垂杨应是有寄托之作。词中意象,多从宋末词人王沂孙咏蝉之作中化出,但又有所创新,立意则与之有异。
善作咏物词的人,往往所咏何物,在字面上偏不肯出现该物,以示手段的高超,此首也通篇不见一个“蝉”字。起端先虚笼一笔:“秋怀渐远”,从主观写起。秋天是最易引人感伤的,正当词人面对秋景、满怀秋意时,忽听得“一声凄婉”,出自“苍黄病柳”之上。柳而曰“病”,曰“苍黄”(暗黄色),极写其衰败病态之象。较之王沂孙咏蝉齐天乐词“年年翠阴庭树”,则蝉所居之地似乎更其危殆。那蝉声分明是由西风带来的,“曳入西风”,比王词“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之委婉,显得明豁许多,下面反托一句:“可应还似秋前满?”则于直捷处又作曲折。“满”,饱满,这里指鸣声响亮。相比于盛夏时,西风中的蝉声怎能不“凄婉”呢?词人进而再形容蝉声,是“凝绝”、“低转”,时而呜咽欲断,时而轻若游丝,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犹王词“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它在诉说什么呢?词人为它作一设想,是在“替人说、嫩凉池馆”。“嫩凉”,初凉,晚唐诗人唐彦谦咏葡萄:“西园晚霁浮嫩凉。”回想夏末秋初时,苑囿池馆的蝉声该是多么喧腾热闹,这是盛时,然而,如今这已成了一种美好回忆,衰时已经到来:“被连番、青女无情,把露华偷剪。”“青女”是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之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古人认为蝉有饮露为生的习性,青女偷剪露华,霜雪降,露水尽,喻示着秋蝉的生存环境是更趋恶劣了。
下片以反诘起:“知否吟蛩乍缓?”别出一境,由寒蝉联想及临秋的另一鸣虫——吟蛩(蟋蟀)。蟋蟀知秋,鸣声同样微弱、稀疏。“便户下床头,不成浓暖”是一倒装句,意谓在天气渐凉、暖意已消之时,蟋蟀便到处藏匿,不断寻觅自己的安身之地,由户外而入户内,再入人家卧床之下。此处用的是诗经·豳风·七月语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与之成为对比的是,秋蝉却不知应时而变,“漫立高枝,夕阳偏向疏林展”。仍然无谓地据于高高的树枝之上,浑然不觉那秋天柳树已成“疏林”,加之太阳已经西下,斜阳烟柳,令人断肠!这里还是翻用王沂孙齐天乐“消得斜阳几度”句意。下面“谁留鬓影谁纨扇”发出二问,里面用了两个熟典。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始制蝉鬓,缥缈如蝉。”古代女子把鬓发梳成蝉翼似的样式,即蝉鬓。故王词有句“为谁娇鬓尚如许”。“鬓影”,可指代女子,古时用“衣香鬓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玉台新咏载汉代班婕妤怨诗,其中以团扇为比,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世因借团扇被弃,喻女子失宠。此以鬓影难留,团扇被弃,比况盛时不能再来,极写其失意之状。剩下的,就只有绝望的哀鸣了:“但赢得、琴丝题怨。”“琴丝”,琴弦,指曲调。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词有“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的句子,这里借用来形容蝉的哀怨鸣声,犹王词“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之意。结句由白昼至深夜:“宵来霜月孤行,魂易断。”到中宵时分,霜花重,月色凉,惟有这寒蝉,孤行于秋夜之中,其黯然魂断之心态,决然可知。“魂易断”,又借用了王词首句“一襟余恨宫魂断”句意。
周济对王沂孙的咏物词评价甚高:“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认为作有寄托之词,应以王沂孙为入门阶陛。又说:“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介存斋论词杂著)这首垂杨,显然是步趋碧山之作,词中句句扣住寒蝉的形象特征,不务刻画之精细,惟求神韵之妙似,词中之“蝉”既是自然物,又超越了自然物本身,可谓在“似”与“不似”之间。就其用思之深、运笔之巧(谭献箧中词评此词为“开阖动荡”)而言,确实能得碧山家法。但时代不同,所感则异,王沂孙是诉宋末遗民的亡国哀思,周济则是表清代寒士的落拓情怀。深秋之蝉,与盛夏无缘,却与衰败相伴,周济是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的一介寒儒,凭借秋蝉这一形象,他既为那个江河日下的封建衰世写照,也为一己身世自我伤悼,当然也是为一代贫寒的知识分子发出绝望的哀鸣。
-
记着西湖,记着你那一年国庆节,我和S在杭州看西湖。20岁的年纪,恰逢多梦时节。一日,S留守在杭州大学招待所等候同学,我则独自一人又溜到
-
辞乡远隔华亭水,逐我来栖缑岭云。惭愧稻粱长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荒草院中池水畔,衔恩不去又经春。见君惊喜双回顾,应为吟声似主人。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有双鹤留在洛中,忽见刘郎中依然鸣顾,刘因为鹤叹
-
王祥夫是一个性情中人,时常会做出惊人之举,就连我们的相识也充满了戏剧性。三年前的一天,我在自己的博客里收到了一个纸条,是王祥夫发来
-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
-
山势百里见,新亭压其巅。群峰渐靡迤,高下相绵联。下窥疑无地,杳蔼但苍烟。是时新雨余,众壑鸣春泉。林籁静更响,山光晚逾鲜。岩花为谁开,春去夏犹妍。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醉醒各任
-
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
-
此文写于唐元和三年(808),当时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他的朋友王参元家中失火,财产荡然无存,按常理,他必是极尽哀伤叹婉之辞,而犹不能尽朋友的心意之一二。但柳宗元非但不安慰,反而去祝贺。这看起来似乎是有悖于常理,其实正是作者从奇处立论,别具匠心。
-
这一古俗谚在《北史·长孙平传》《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中都有引用。 唐代中期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以后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等事件,唐皇被逼几次逃难,国势危殆。后唐皇倚仗了一个名
-
《海国闻见录》是一部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综合性著作。清陈伦炯撰,两卷,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现见版本有:清乾隆刻本、《昭代丛书·戊集(续编)》本、《艺海珠尘·石集》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
清赏非素期,偶游方自得。前登绝岭险,下视深潭黑。密竹已成暮,归云殊未极。春鸟依谷暄,紫兰含幽色。已将芳景遇,复款平生忆。终念一欢别,临风还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