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脁《酬王晋安》应酬诗
酬王晋安·谢脁 梢梢枝早劲,塗塗露晚晞。 南中荣桔柚,宁知鸿雁飞。 拂雾朝青阁,日旰坐彤闱。 怅望一塗阻,参差百虑依。 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 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这是一首应酬诗。从两方面事迹考察,可推断此诗作于永明十一年(493)的秋天。其一,王晋安即王德元,据梁书卷三十三记载,他是在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薨以后,“出为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的。此诗题作“酬王晋安”,可见最早时限当从永明十一年推起。其二,正是在这一年,谢朓在政治上遭受了重大挫折,在荆州随王萧子隆西府遭受谗言,被召还都。还都后所作名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之语,可见时值秋天。酬王晋安诗中也有“梢梢枝早劲,塗塗露晚晞”之句描写秋景,更有“春草秋更绿”一句点明时令,与暂使下都……所写时间完全一致。酬王晋安诗中还有“谁能久京洛”的感慨,说明此时谢朓还在都城。而谢朓在还都不久,即出为新安王中军记室(新安治所在今浙江始兴),不在都城了。这就说明,谢朓写作此诗的时间只能是从荆州西府还都以后、出为新安王中军记室以前,永明十一年的秋天,他遭谗还都,正在听候处置。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此诗的意脉了。
首四句写时节推移。梢梢,风动树木之声,鲍照野鹅赋“风梢梢而过树”,首句意实本此;塗塗,露厚貌。晞,即干。这两句写建业帝都已是秋深之时,清晨,萧瑟秋风,划过坚劲瘦硬的枝丫,发出冷冽呼啸之声;而厚厚秋露,直到夜晚才渐渐晞干。时节变了,刚从荆州西府遭谗而回的诗人,由于受到政治的打击,领教了政治气候变化无常的滋味,所以,对自然节候的迁移,亦尤敏感。他最能感受到这梢梢秋风、塗塗秋露的凛冽和凄凉。接下来“南中”二句忽转锋笔,转写友人。桔、柚都是南方植物,据列子,我国南方有一种“碧树,而冬生”,这就是柚。荣,这里用为动词,是繁茂生长、欣欣向荣的意思。古人传说,夏去秋来,鸿雁南飞,但南止衡岳落雁峰而已。晋安郡更在衡岳之南,当然就看不到鸿雁南飞了。诗人借此二物,是对友人说,您在南方,气候温暖,花团锦簇,哪里知道我这里已是寒气肃穆的深秋了呀!这联仍承节令写来,点题中之“酬”,同时,又通过写景暗示出自己此时此地遭际的不幸。一个“荣”字,极写“南中”气候之佳,与首联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再以“宁知”反诘,加强语气,似乎是要有意让友人从不寻常的措辞中品咂出难以言明的苦衷来。所以,首四句写景,一彼一此,一温一寒,语含双关,非同寻常。
接下四句写目前困窘的处境和怅惘的心情。南齐书·东昏侯纪载:“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青阁当是指青楼。旰,晚。闱,指所居庭室,着一“彤”,是与“青”字相对。诗人踏着寒霜,披着晨雾,上朝参拜;晚间独坐居所,寂寞终宵。如此日复一日,无所事事,已不可堪;更何况齐武帝“(谢)朓可还都”一声令下(见南齐书·谢朓传),把他召回,听候发落,那种战战兢兢的滋味就更加难以忍受了。等待的时间愈长,心理上的压力愈大,思想感情上便愈脆弱、敏感。所以,他才有“怅望一塗阻,参差百虑依”的深切感受。以惆怅之情,瞻望前程,惟有山重水复,障碍层层,前途渺茫,命运难卜!因此,千奇百怪的念头不由纷然涌出,络绎而生。诗人刚刚庆幸自,己离开荆州西府如天空小鸟,“寥阔已高翔”(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旋又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苦思痛想之中。这就把诗人彼时彼地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的特定心境和情状,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来。“百虑”而参差络绎,泉涌兔突,其焦灼、急切、恐惧……宛然可见。
最后四句又回到“酬”字上面。“春草”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谁能”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似皆泛泛寻常之语。但用意却颇凄惨、沉痛。秋天来了,您还未能回到京都;而我在此听候发落,说不定被贬被逐,祸福难料,万一有所不测,那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了。“谁能久京洛”?因为,“京洛多风尘”啊!每念及此,怎不教诗人心情沉痛,黯然神伤!
诗人与友人相赠答,欲一吐心曲,畅言块垒,当属常情。但此诗却写得曲折委婉,闪烁其辞,非悉心领会,曲意迎合,不能达其旨。究其因,显然与诗人当时的处境有关。诗人罹谗还都,已吃尽流言苦头,此时若再坦吐冤曲,又被小人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诗人下笔,总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把一腔怨愤不平之情,淡化到写景当中,融进一般的酬酢问答里面。乍读,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颇难把握,而搞清了它的特定写作背景和特定心境,细加品味,便觉涵濡深厚,余味无穷。仿佛可睹一颗惆怅、迷茫之心,在痛苦地颤动,在秋风萧瑟中哭泣。所以,它不是一般为文造情的赠答之作,而是一首有感而发的好诗。
诗在修辞上颇为讲究,首联、三联、四联对仗意识十分强烈,对句也较工整。写景、抒情,多化用古人成语、成句,而且有些地方(如第三联)着色较浓,颇见心力。这一些,仿佛使全诗笼罩上一层薄雾,“隔”了一层,稍稍呈现出繁富的色彩。这显然是诗人有意为之,是一种艺术上的“障眼法”,读者需拨开迷雾,方能窥其本心。外状若宁,真情暗伏,是此诗的最大特色。
-
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
-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
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
-
《橘井(橘泉)》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者,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先生曾持一竹杖,时人谓曰:‘苏生竹杖,固是龙也。’数岁之后,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
-
《梅花》咏梅花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她以
-
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世上贪忙不觉苦,人间除醉即须愁。不知此事君知否,君若知时从我游。
-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
-
【原题】:袁都官同前韵赋二诗一间问易边赋唐律二章索奏劄录本
-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沧海:大海。仞(rèn):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大树能长到百丈高,是因为树根扎得很深;大海能有万仞深,是众多河流汇集的结果。比喻要想有大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 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