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答武陵太守》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本卷送郭司仓已介绍。王昌龄重然诺,喜交游,不拘小节,因此屡被贬斥。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见谴至伊水一诗中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他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孟浩然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李白还专门写了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
诗题一作答武陵田太守,“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太守”为唐代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显然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当他经过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所以分外感动,临别特写此诗作为答谢。
前两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大意是说我带上佩剑即将踏上征途作千里之行了,请允许我这个卑微的人,在临别时,冒昧地与您说上一句话。“仗剑”,手持宝剑,这里指佩带着剑。“微躯”,身份卑微,自谦之辞。“敢”,自言冒昧之辞。首句突兀,在不经意中表现了诗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特征。
后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大梁”,地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战国时期,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40)迁都于此。“大梁客”指战国时魏国的隐士侯嬴,他原来只是个看守大梁东门的人,魏公子无忌却待为上宾。后秦兵围赵,赵求救于魏,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按兵不动。侯嬴为无忌策划了窃取兵符救赵的策略,并成功地解了赵国之围。侯嬴为了激励无忌,还以死报答了魏公子无忌的知遇之恩。“信陵”即“信陵君”,也就是魏公子无忌,魏王封他为信陵君。信陵君能识人于微贱时,并能善待之。诗人显然将自己比成侯嬴,而将田太守比成信陵君,并表示要像侯嬴报答信陵君那样报答田太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知恩图报的思想,这首诗将报恩思想表现得非常透彻,而成功地运用历史典故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知恩图报的思想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赞扬了热情接待他的田太守,向田太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
《繁星·一五九》 冰心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 冰心在回顾《繁星》和《春水》的创作时说过:“在三五行诗句的背后,往往有些和你有关
-
【原题】:八月初五梦桃杏枝上皆小蕊顷刻间一花先开既而次第皆拆色殊红鲜可爱梦中为赋一诗觉但记其第二句戏足成之
-
【名句】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语出宋代梅尧臣《古意》诗。月亮亏缺了,光芒依然不变;宝剑折断了,硬度依然同前。比喻志士仁人不因挫折而改变操守。
-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
沈约的《古意诗》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借用古人的诗句,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出意境深远的诗篇。通过阅读《古意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能体验到他对美的独特追逐。这些诗歌既是对古代文学的致敬,也是对人类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深思,真正传递了一种古朴、纯粹的文化力量。
-
田雯《游太室记》 田雯 嵩山神祠,在黄盖峰下,登封县东八里。祠门三重,古柏几二百株。三门之内,四岳神祠,分列左右。东有降神殿,绘“生甫及申”像于壁,剥落已半。西为御香亭,历代已来,封禅记功德地也。谒岳
-
荒凉满庭草,偃亚侵檐竹。府吏下厅帘,家僮开被袱。数声城上漏,一点窗间烛。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 作品赏析窗间:一作窗前。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人生哲思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哲思的古诗句,关于对人生哲思的诗歌,关于哲思的古诗句。茶 暗黑 枯黄 恬静 落寞 茶叶 在杯底保持着静止状态 期待着一次迅猛的冲击 昂扬 翻腾 疯狂而不自知 从开始到现在 落下 旋起 落下
-
【注释】:时与冯遂方女士暨其弟宝和、宝龄诸小豪杰说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