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上元应制》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上元应制
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举甲科进士,历任漳州判官、西京留守、馆阁校勘、知开封府、翰林学士、知杭州等官职。工于书,卒谥忠惠。四库全书收蔡忠惠集三十六卷,全宋诗录其诗九卷又七句。
上元应制一作上元进诗,作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当时蔡襄随驾观灯,奉命作此诗。“上元”,正月十五日。“应制”,奉皇帝之命而作。
首联写上元之夜。起句写灯会之盛,“高列千峰”指用彩灯制作的山峰又高又大,规模宏伟,元宵节观灯是我国传统习俗,宋代尤盛,堆叠彩灯如山形称为鳌山。“宝炬”,华美的灯,“宝炬森”,指灯柱林立。李清照永遇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今雪柳,簇带争齐楚。”连大家闺秀都赶去凑热闹,可见元宵节热闹非凡。次句写连皇帝也来观灯了。“端门”,即午门、宣德门,皇宫的第一道门。“翠华”,用翠羽装饰旗杆顶端的旗子,为皇帝仪仗之一,这里代指皇帝。“翠华临”就是皇帝光临。“方喜”表明在“端门”等待的人刚刚见到皇帝的来临就感到非常高兴。
颔联承上写皇帝观灯的意义不是来看热闹,而是来与民同乐。据续资治通鉴卷六十记载,仁宗嘉祐七年(1062)正月壬戌,“帝御宣德门观灯,顾从臣曰:‘此因岁时与万姓同乐耳,非朕独肆游观也。’先是谏官杨畋、司马光等以去年水灾,乞免上元观灯,故特宣谕之”。“宸游”,皇帝出游。“宸”,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皇帝。“三元”,古代指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这里其实专指上元,说“三元”可能是为了同“万众”对仗。
颈联写祥和的气氛。五句写天上的月亮将清朗的光辉留给了元宵夜,六句写人间祥和的气氛保住了大好春光。这实际上是在含蓄地歌颂朝政清明,皇帝领导有方。“阁”,保留。“春阴”,春天的大好时光。
尾联写对皇上感恩戴德。七句写大家都祝福皇帝长寿,“华封祝”,典出庄子·天地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噫!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末句感谢仁宗皇帝的惠爱。“四十余年”,仁宗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即位,至嘉祐七年(1062)正月,连头带尾算起来当了41年皇帝,所以也可以说“四十余年”。
这首诗的题目无论是上元应制还是上元进诗,都是写给皇帝看的,此诗除第一句扣题写上元节的华灯外,其余七句都是直接围绕着仁宗皇帝来写的,可谓重点突出了。好在作者写了老百姓对皇帝的期待与祝福,写仁宗皇帝与老百姓同乐有他自己的话为证,仁宗在位40多年,大力提倡儒学,在儒家知识分子看来,还是个不坏的皇帝。作者又借用典故说一些假话、套话,所以受到的批评不多。
-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词作鉴赏
-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为人不可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也就诸葛亮的侄子,按书上讲的,他自小就聪明,反应快。仅凭这一点,真像他叔叔诸葛亮啊,脑子好使,
-
二子乘舟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池残寥落水,窗下悠扬日。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下有独立人,年来四十一。
-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
【注释】:(夏四月单骑阅险,行二十里外,水萦山抱,鱼泳鸟鸣,何啻江南,忆昔有作)
-
六十衰翁儿女悲,傍人应笑尔应知。弟兄垂老相逢日,杯酒临欢欲散时。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司徒知我难为别,直过秋归未讶迟。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知归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