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直中书省》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举进士,十九年(803)应吏部书判拔萃科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二年(807)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820)夏,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及中书舍人。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等职务。四库全书收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十八首又四十四句。
直中书省,白居易集作紫薇花。“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订诏令的机构。因为省中多植紫薇,曾改名为紫薇省。白居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十月任中书舍人,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二年中白居易在中书舍人任上紫薇花开的日子。
首句写中书省很安静。“丝纶阁”指中书省,礼记·缁衣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可见“丝纶”指皇帝的指示,代皇帝起草诏令的机构中书省也就被称为“丝纶阁”了。“文书”,千家诗原作“文章”,白居易集作“文书”,更准确一些。“文书静”指没有文书需要起草,所以值班室内显得特别安静。
次句写值班时间显得很漫长。“钟鼓楼”指宫中负责报时的地方,主要采用击鼓敲钟的方式来报时,所以称为“钟鼓楼”。“刻漏”是古代计时工具,大致分为漏水壶与受水壶两部分。漏水壶有小孔将水均匀滴入受水壶。受水壶中立箭,上有刻度,以受水壶水面上升在刻度上的反映来指示时间。“刻漏长”也反映了中书省很安静,以至于连刻漏滴水的声音都能听见。
后两句写诗人以紫薇花为伴。第三句采用设问的方法,以引出紫薇花并引起读者对紫薇花的特别关注。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中书侍郎为紫薇侍郎。后来这些名称虽然废除了,但是作为典故还经常在诗歌中出现。末句采用当句对的方法,十分工巧,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我们将这首诗与周必大的入直、洪咨夔的直玉堂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都写了宫禁的静穆以衬托皇宫的庄严,都写了紫薇花以突出翰林院、中书省的工作性质,都表达了几分得意之情,以显示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很荣耀的事。则此类诗的写作缺乏创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①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③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接上下句,内容包括几个古诗文,接上下句,,古诗词填空:接上句或下句,古诗接上下句。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清]蒲松龄 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 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世好新奇矜聚鹬,我惟古钝仍峨冠。 古道不应遂泯没,自有知己与我同咸酸。 何况世态原无定,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 君不见,衣服妍媸随时眼,
-
臣闻凭飙荐响,唱微效长〔2〕。垂波鉴景,功少致深〔3〕。是以冰台筑乎魏邑,凤阁起于汉
-
[南北朝]谢脁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坊口。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仙棹浪悠扬,尘缨风抖擞。岩寒松柏短,石古莓苔厚。锦坐缨高低,翠屏张左右。虽无安石
-
作者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与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
-
扁舟厌泊烟波上,轻策闲寻浦屿间。虎蹋青泥稠似印,风吹白浪大于山。且愁江郡何时到,敢望京都几岁还。今日料君朝退后,迎寒新酎暖开颜。[李十一好小酎酒,故云。]
-
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3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4 ,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
西红柿所谓番茄炒虾仁的番茄,在北平原叫做西红柿,在山东各处则名为洋柿子,或红柿子。想当年我还梳小辫、系红头绳的时候,西红柿还没有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