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吴伟业《穿山》借咏山抒发峥嵘壮志诗
穿山·吴伟业 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 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 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 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
仿佛早就预感到将肩负大任、崭露头角于晚明政坛似的,吴伟业的这首穿山,正以咏山为题,向当世宣告了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布衣所胸怀的峥嵘壮志。
倘以高峻雄奇而论,位于诗人家乡太仓(今属江苏)的“穿山”,也不过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培”小山而已,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在志雄气傲的诗人眼中,它却似乎正拔地而起、不断升腾,挟带着一派吞吐风云的豪迈生机。“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诗之开篇描摹穿山涌立之态,落笔就非同一般:别看它峰峦不高,那气势却正如刚被巨刃削断的悬崖,刹那间从天而坠;贴地的山根似乎还在隆隆“移”动,激荡起满天的疾雷、“怒雨”!一座寻常的穿山,借助于诗人仰望间突发的奇思,就这样气度轩昂地耸立在了读者眼前。随着诗人劲健的落笔,字里行间简直可闻有风雷之声震荡。
接着展示的,便是诗人穿行于幽深山洞的景象。这山洞大抵随山势盘旋而上,愈升愈高,直至山巅。从洞岩的罅隙间俯瞰,便给诗人带来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刚才还如断崖一般耸立空中的山峦,而今全都敛衽屏息,匍匐在诗人的脚下了。当诗人攀援直上、登临山巅时,眼前又豁然一片空阔:只见大江奔腾的远处,恰似刚把云气迷蒙的东海之门冲开,突然现出了那一派空茫无际的蓝天碧海!这便是“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二句所展现的境界。前句写洞间俯临之景,妙在从幻觉中勾勒,顿使脚下的山峦,带有了路回蜂转、俯身而伏的动态;后句写山巅远眺之景,则又化实为虚,展开了未必真能望见的茫茫海天,更增添了几分画面的空阔感。
当诗人从骋目远眺的悠悠思绪中转过身来,眼前的景象忽又一变:一条盘曲的石阶路,牵着诗人的好奇之心,信步来到山之一侧。这里至今还留有一座寺院,可惜门庭荒寂,大约早已废弃多年。站在“废寺”前猛一抬眼,诗人突然在一片蓬蒿丛中,发现有一座石台拔出其间。这石台高约“五尺”,正带着苍翠的苔藓之色,斜斜地伸向山外。山外则青冥一片,唯有那孤独的白云,似还无限依恋地停留在台畔不去——如果不是联系结句来读,则“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所表现的境界,也只如此而已。那幽寂的“废寺”、孤清的云台,似乎只给读者增添了一重登山赏景中的孤独和惆怅罢了。较之于此诗开篇的风雷震荡之音、颈联的高迈空阔气象,这颔联便未免大有力气不继之憾了。
但结尾“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的跳出,却使颔联的孤清氛围为之一扫!那苍然斜耸的石台,虽与“废寺”为邻,又何尝甘心于被荒草、丛蒿所掩埋?你看它斜出山外,仰对青天,不正如举翮欲飞的苍鹰,转眼就要凌空直上,啸傲于万里海天之间了!句中的“未肯”二字下得极有力量,刹那间给掩映于“蒿莱”之中的石台,灌注了一派孤傲不驯的劲气。由此反射前句,那“苍然飞动”的形象,也愈加显得犷放、雄迈,读之如有劲翮破空之声震响耳际。
这就是耸拔于诗人故乡穿山之巅的“石台”之志——读者当然明白,它其实也正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他现在虽然还是卧身东南的一介布衣之士,但正如那拔出于蒿莱的石台一样,早就立志于凌空高举,在风云变幻的晚明政坛上一试健翮了。崇祯四年,吴伟业一举高中进士第,获“会试第一、廷试第二”(见程穆衡娄东耆宿传)。既授编修之职,既抗疏弹劾朝中奸党蔡奕琛,令群小为之“侧目”。虽然这还只是小试锋芒,但也已不负他在穿山中抒发的“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的奇志了。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上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下一句:能不忆江南?
【诗句】 -
题解 本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记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只身来到敌营。由于他对
-
《镜花缘》自第32回后半回至第37回写的是女儿国。 与当时现实的男权社会相反,女儿国是女权社会。在这个国度里,“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有关女儿国的章回,
-
清平调·其二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简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
-
姜夔《角招》姜 夔 姜 夔 甲寅春 ① ,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 ② ,观梅于孤山之西村 ③ ,玉雪照映 ④ ,吹香薄人 ⑤ 。已而商卿归吴兴 ⑥ ,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
-
屈大均,明亡后长期奔走南北,间关绝徼,从事地下抗清活动。他的诗词作品大多是表现抗清复明这一主题,而且自认为是屈原的苗裔,故常效法屈原,表现其爱国忠君的思想。
-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
【4362】西方哲学史·下卷(〔英〕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印张171 8,1976年6月第1版,38元)卷三(近代哲学):1.从文艺复兴到
-
【原题】:恭睹宸制花落尤艳之句自古诗人未有形容及此者使落花不与草木俱委可见天地大德之心小臣不量芜颣仰赓宸韵
-
[宋]苏舜钦落月衔栖露乍零,竹间孤唳入青冥。未知蟋蟀缘何事,床下微吟不暂停。苏舜钦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