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
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
欧阳修〔二〕
春风疑不到天涯〔三〕,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四〕。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五〕,野芳虽晚不须嗟。
〔一〕丁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时为陕州军事判官。
〔二〕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吉州原属庐陵郡,故自称庐陵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退居颍州。欧阳修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语言流畅自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三〕春风疑不到天涯:即“疑春风不到天涯”,怀疑春风的来临。天涯,天边,这里指地处边远的峡州。
〔四〕冻雷:早春的雷。
〔五〕洛阳花下客:作者自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洛阳盛产牡丹,北宋时花园最盛,有“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说法,所以称“洛阳花下客”。
【点评】诗题一作戏答元珍。这首诗写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欧阳修于上年作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结果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丁元珍作花时久雨诗赠他,欧阳修遂以此诗赠答。诗歌借山城春迟迟不归寄予了被贬后的苦闷、失意和对故乡的思念,次联富于生机的景象暗含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同时表达了自我宽慰之情。
-
新阳力微初破萼,客阴用壮犹相保朝寒棱棱风莫犯,莫雪緌緌止还作。驱驰风云初惨淡,炫晃山川渐开廓。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美人高堂晨起惊,幽士虚窗静闻落。酒垆成径集缾罂,猎骑寻踪得狐貉。龙蛇扫处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岂独贤者嗤,乃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我闻望江
-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
作者: 常萍
-
【原题】:里有蒋生者颇志于学迫于贫困吾叔德先见而怜之赡其有无使从胡经仲学作诗勉之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处】唐·王维《终南山》。【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 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 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
-
名言: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句意: 用过去的事、将来的事和平时发生的事去验证它, 就可以作出决断。 出处: 《鬼谷子·决篇》
-
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面水东头。柳初变后条犹重,花未开前枝已稠。暗助醉欢寻绿酒,潜添睡兴着红楼。知君未别阳和意,直待春深始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