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三月,杜甫携家人乘舟抵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住在堂弟杜位宅中,秋天移居公安(今湖北公安),暮冬离公安,岁暮至岳阳(今湖南岳阳),泊舟岳阳城下,写了登岳阳楼诗。“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楼,高三层,为开元年间岳州刺史张说建,下临洞庭湖,视野广阔,为游览胜地。
首联扣题写登岳阳楼的宿愿已偿。起句写对洞庭水势浩大壮观早已有所耳闻,因此登岳阳楼乃宿愿。次句写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宿愿得偿,则心情快乐不言而喻。所以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说:“‘昔闻’、‘今上’,喜初登也。”这两句诗采用极其流畅自然的流水对,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快乐心情。
颔联写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景象。三句写洞庭湖在东南方向裂开一道豁口,湖水浩浩荡荡直奔吴、楚两地而去。“吴楚”,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其所在地域相当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坼(chè),裂开。四句写日月星辰以及君山等日夜在洞庭湖面上浮动,水经注·湘水称:“洞庭湖水广八百余里,日月出没其中。”
后四句抒情。五句感叹自己之无助,没有一点亲戚朋友的消息,自己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面对洞庭湖之伟大,深感自己之渺小,这也是人之常情。六句感叹自己之老病,“有孤舟”,表面上用了肯定的说法,实际上是说自己无依无靠,无家可归,只有一条孤舟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老”,杜甫时年57岁,他59岁就去世了。“病”,当时杜甫患有肺病、风痹等疾病。所以颈联两句诗写得极为沉痛。
尾联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上句写他还在关心着西北边疆的战争。“戎马”指战争,如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吐蕃寇邠州、灵州。十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破吐蕃于灵州城下,吐蕃败走。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分兵入寇灵武、邠州。邠宁节度使马璘击败之。九月,朔方骑将李晟、白元光收复灵武、凤翔、临洮,吐蕃大败,逃走,京师解严。“关山北”,此处泛指祖国的西北地区。下句写杜甫忧国忧民忧己,于是凭着栏杆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轩”,堂之前沿,外周以栏。“涕泗”,眼泪。
这首诗好在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期待,终于登上岳阳楼,见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于是感到十分高兴,应当说这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着看着,他想到了自己走投无路,想到了国家动荡不安,想到了西北地区还在打仗,他感情起了变化,以至于“凭轩涕泗流”,这同样也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清黄生杜诗说卷五注意到这种变化,分析道:“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事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阁笔也。”
-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风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鴥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月宿沧洲静,日浴沧浪清。何以狎溪人,溪人澹无营。循循自饮啄,往往相逢迎。徘徊两无猜,何慕复何惊。客有怀依依,云水言将归。逐尔群鸥
-
《圣人之与人约结也,上观其事君也,内观其事亲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后约结.约结而不袭于
交友类名言赏析《圣人之与人约结也,上观其事君也,内观其事亲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后约结。约结而不袭于理,后必相倍。故曰:不重之结,虽
-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
寄内 作者: 孔平仲 【原
-
眉妩 【宋】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
-
好人难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然而,在美国,有一位值得称赞的人物,他就是奥康纳。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举止和行为都值得我们效仿。 奥康纳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人。他具有无私和慈悲的品质,总是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经常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不仅关注他自己的利益,也常常考虑他人的需求,他经常捐赠钱财和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 奥康纳的善行不仅仅在个人层面上,他也在社区中起到了
-
鸭的喜剧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
-
上片以叙景开头,晚春时分,漫步在静静流淌的小溪边,岸上的柳树已经繁茂得可以遮挡住停歇、嬉戏的鸟儿。顺流而下,突然小路一转,清溪斜在面前,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忘机鸥鹭停立在汀沙上。其实,鸥鹭哪里有什么“忘机”的境界,分明是将情怀寄托
-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雨洗平沙静,天衔阔岸纡。鸣螀随泛梗,别燕赴秋菰。栖托难高卧,饥寒迫向隅。寂寥相喣沫,浩荡报恩珠。溟涨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