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共和国),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受到玄宗召见,诏供奉翰林。受到谗毁,于天宝三载(744)春,被赐金放归。此后漫游各地,于天宝十二载秋天至安徽宣城,写下了这首诗。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四库全书收李太白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十五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十六首又十句。
敬亭山位于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司马昭讳而改为敬亭山。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当过宣城太守,常到此山游览,他在游敬亭山的开头写道:“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诗题中的“独”字是这首诗的关键词,也是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孤独感。
起句写见不到飞鸟,也听不到鸟鸣。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正是采用这种夸张的说法,才将自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离开城市、离开亲友,独坐在敬亭山上是诗人自己的一种选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是“众鸟”离他而去,让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山上。这种变自动为他动的表达方法,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次句写天上还剩下一朵孤独的云彩,诗人一直注视着它,希望它能够陪伴自己。但是那朵孤云丝毫不顾诗人的感受,独自从容地消失了。前两句写李白的眼前已经空无一物,这就为诗人不得不面对敬亭山作了铺垫与衬托。
诗人在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敬亭山令自己百看不厌。敬亭山为什么令诗人百看不厌,诗中没有写,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也许会想到敬亭山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他。敬亭山的确很美,谢朓等在联句诗往敬亭路中中写道:“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他们还在山中见到了不少珍稀的植物与动物。我们可以想到,李白写此诗时已经53岁了,他已经看透了朝廷腐败、官场黑暗、世态炎凉,人事纠纷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就说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诗人怀着这样的心态,独自面对敬亭山时,与纷纷扰扰的世态相比,他当然会觉得敬亭山可亲可爱,百看不厌了。再就是他被赐金放还以后,先后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漂泊了十年,始终没有找到一展抱负的落脚点,所以想到了归隐。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觉得敬亭山对他这位“谪仙人”也是非常欣赏,百看不厌的。而这一切同样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因为长期怀才不遇所导致的孤独感。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通篇采用了拟人手法,首句写“众鸟”有意飞走,次句写“孤云”对他也不管不顾,三、四两句确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说:“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
-
【原题】:康侄招饮出示古洲所寄盆梅嘱坐客赋诗分韵得言字
-
古文·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余自舞象(1),辄好为
-
一贺唐风宋韵诗社成立五周年张子耀我与唐风同妙舞,喜随宋韵共含情。群贤诗苑敲平仄,承载斯文钟吕鸣。二春光张子耀碧柳轻摇紫燕栖,桃花灼烁映清溪。千重翠黛盈林苑,万里春香布谷啼。三小溪融冰张子耀雪融澄碧汇
-
首联“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所写之景,实际是交待诗人之所以“泊樵舍”的原因:曾上涨的洪水虽正在消退,但水势却比洪水上涨时还要湍急,故不宜行进。这一句不仅写出“泊樵舍”之由,还有其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即间接反映了洪水上涨时水势亦甚“急”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坛十分活跃,特别在小说创作方面,各种流派和倾向的作品纷纷涌现。其中结构现实主义不仅在拉丁美洲成就突出,影响很大,而且它还超越了拉美的洲界,成为当代世界文坛颇有影响的
-
裘万顷《早作》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译文】 井旁的梧桐在晨风中落叶纷飞,传送着秋声,篱边的菊花含苞待放,仿佛在积蓄着芳香等待晚晴。远远望去,北斗星的勺
-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边塞诗,写将士冒雪夜袭敌营,场面壮观,气势豪迈。尤其是将士们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丰采,表现得极为生动。 首句从“战袍”着眼
-
[清]陆嵩莫问箕星与毕星,几曾风雨到空庭。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陆嵩(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