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郭司仓》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约690—756),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授氾水县(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氾水)尉。开元二十七年(739)贬谪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市)丞。后以不拘小节,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离开龙标东归,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为刺史闾丘晓所害。旧唐书·王昌龄传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適,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王昌龄因而也与小官员有着亲密的来往。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四首又四句。
据旧唐书·职官志三可知,司仓是个州级管理仓库的官员,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送郭司仓表现了主人对客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起句扣题写送别的环境之美,碧绿的淮河水就映照在门前,主人正在为客人举行送别的宴会,当时天色尚早,看上去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次句写主人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顿别宴从白日当空一直吃到夕阳西下。由于时间已晚,客人又喝了不少酒,于是主人便盛情邀请客人留下来。
三句写客人觉得不便继续打扰,坚持要走,于是诗人沿着淮河边的大堤将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而皎洁的月亮始终伴随着客人。当然“明月”也寄托了主人的友情,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李白特地写了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代歌词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说法。“掾”指官府的属吏,“良掾”即好官,指郭司仓。
四句写伴随着春天的步伐,淮河里的潮水一夜比一夜大。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惜别的情感吗?首句写淮河,末句仍然写淮河,正好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当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淮河在白天与夜晚的不同特点。
贯穿这首诗的线索是惜别之情,第一句写饯别客人,第二句写挽留客人,第三句写送别客人。第四句写与客人分手时,大家的惜别之情就像淮河里的春潮一样汹涌澎湃。
-
(解题) “逍遥” 自由自在。“游”游于世的略语,也就是生活。题意是,逍遥的人生。 主旨在论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无所凭借,不求有用,实现无为的境界。 原 文 北冥有鱼 (一) ,其名为鲲。
-
刘禹锡《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词共九首,此处选的《八月涛声》是第七首。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为刘禹锡、白居易创为词牌
-
壹楼后人家院子里的那株无花果树,叶子落光了,头上还顶着一篷帽子,绛红色,丝一般缠绕。举过房顶的枝杈成了在此出没的猫的捷径。楼前的杨
-
作者: 韩宗敏
-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
-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
【注释】:此为怀古伤今之作 ,写于绍兴三年(1133 )前后,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后复杂心态的反映。词的上片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下片写作者的感慨。全词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宋人关注称赞叶词“ 其词婉丽 ,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
-
【原题】:余自离荆渚遍身生疮了无佳思至金陵舍舟登陆之朱方道游钟山
-
悬崖世界很年轻,悬崖却很古老时间将铁锤递过去悬崖仍旧并不领情悬崖从深色缝隙里扔出一对翅膀一只鹰,看上去像飞翔的戒指甚至爱,也加入了